F大調第8號交響曲》,作品93,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3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貝多芬此前創作的第6號交響曲「田園」調性也是F大調,但篇幅較長,故而作者亦將此交響曲愛稱為「小的F大調」交響曲。[註 1][1]此作品也是貝多芬聞名於世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短小的一部[2],正因它精巧的篇幅而時常受到忽視[3]。不過,貝多芬自己對它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7號交響曲「強得多」。[4]

寫作時的貝多芬生活並不順利,但該作品依然有著輕鬆愉快的風格。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的作曲技藝。與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鳴曲)類似,該交響曲的末樂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第2樂章由木管樂器演奏的固定音型,被認爲是模仿當時剛剛得到改進的節拍器的聲音[來源請求],並且在樂章最後還有一個玩笑般的「節拍器出故障」的樂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哪個/哪些?]被認為是音樂玩笑。

背景

Thumb
1815年的貝多芬

創作於1812年夏天,至1813年12月完成。此時貝多芬剛剛完成其第7號交響曲[5]由於維也納的氣候和衛生條件都比較差,貝多芬的健康狀況又不盡良好,所以他在夏天一般都會搬出城住,也可以得以親近自然。1812年他前往了波希米亞的溫泉小鎮特普利采,並在那裏遇見了歌德。二人間略有枘鑿,但這次見面依然被傳為佳話。歌德對於貝多芬的意志力寄予肯定:「我從未見過如此堅韌、奮發、又深刻的藝術家。我很能理解他如何孤軍戰鬥,對抗世界。」[6]也是在此時,貝多芬對其「不朽的愛人」寫了著名的信(此「愛人」之身份依然不明,但傳聞甚多)。[1]當時貝多芬的生活相當困窘,還就其弟弟約翰與其女管家的感情糾葛,與之發生了劇烈的爭執[7]。然而這部作品卻聽起來歡快自在,甚至有些復古的氣息,亦可能是受暑期度假時良好回憶的影響。[5]

樂曲的創作期很短,只花了四個月。在林茨完成該作品後,貝多芬將之題獻給莫里茲·弗萊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後者據說一直給予貝多芬資助。[8]

首演

作品於1814年2月27日在維也納霍夫堡宮的化裝舞廳(Redoutensaal)舉行首演,同時演出的還有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該曲於之前兩個月首演)和《威靈頓的勝利》。[9]貝多芬當時聽力每況愈下,但依然堅持指揮首演。在首演上他十分投入,在強處幾乎跳到空中,弱處又誇張地蜷起身子。不過據說樂隊並未遵照他的指示,而是基本跟從首席小提琴。首演後,聽衆與評論家的評價都良好,但卻不如第7號交響曲熱烈。[7]

分析

此交響曲有四個樂章,注意其中沒有常規的慢樂章,而是用一個稍快板樂章代替:

  1. 活潑而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2. 諧謔的小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
  3. 小步舞曲速度(Tempo di Menuetto)
  4.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一般的演奏用時大約在25至30分鐘間。

配器

該交響曲採用雙管制,所需樂隊規模較小。其中沒有長號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2 2 0 0—tmp—str"[10]

結構

第1樂章

首樂章(活潑而有活力的快板)情緒明快,有着青春的氣息。

此樂章調性F大調,節拍為快速的四三拍,有些舞曲的氣質。貝多芬此時期作品的首樂章通常都是奏鳴曲式。此樂章亦然,而且其尾聲還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評論家安東尼·霍普金斯曾指出,此樂章較特殊之處在於,其高潮不在發展部,而是在再現部的開頭:發展部結尾處,貝多芬壘起了一個巨大的漸強,並用自己不常用的fff(特特強)標示了主題的再現。[11]這一華麗的樂段過後,音樂在較為平靜的氣氛中結束。

主題英語Subject (music)樂觀明朗,有些節慶的意味[2]。由三個樂句組成,每句四小節。三個樂句遵循「強—弱—強」的順序,起到先抑後揚的效果,充滿肯定的語氣。在再現部中,中間的弱部分被略去,使得力度更大,戲劇性更加強烈,強調更為明顯。[11]

Thumb
第1樂章「強—弱—強」主題,鋼琴獨奏譜,由李斯特改編

第2樂章

第2樂章(諧謔的小快板)雖然速度較快,卻擔當該交響曲中「慢樂章」的角色,儘管並非傳統的那樣抒情而富有歌唱性。該樂章情緒輕鬆幽默,速度相對一般慢樂章而言也較快。與第7號交響曲第2樂章一樣,此樂章以一個6-4和弦開頭,但更多的是起到玩笑一樣的效果。[12]此樂章為B大調,結構被評論家查爾斯·羅森英語Charles Rosen稱作「慢樂章的奏鳴曲式」,意謂在呈示部之後並無明顯的發展部,而是簡單地模進回B大調,為緊接着的再現部做準備。這也可以被稱作是小奏鳴曲[原創研究?]

此樂章開頭,木管樂器不停地斷奏連續的十六音符節奏型,並一直固定地進行,貫穿整個樂章。普遍認為,此固定節奏是對節拍器的戲仿[註 2]然而,該論點一直受到爭議[來源請求][註 3]。第二主題有一極為迅速的六十四音符動機,也許與一個有些故障的節拍器發出的聲音相仿。該動機在尾聲末部再次由樂隊齊奏。

Thumb
第2樂章主題與固定的「節拍器」節奏型,鋼琴獨奏譜,由李斯特改編

第3樂章

第3樂章並非普遍的諧謔曲,而是一首懷舊的小步舞曲,在當時屬於已經過時的體裁[註 4]。但該小步舞曲和十八世紀的模範並不大相同,它留有一種有些沙啞、粗魯的節奏,以及強烈的力量和對比。例如,在起拍之後緊接着的五拍上,貝多芬指示有"突強"的字樣,使得這個開頭產生和整部作曲相協調的遊戲、調侃意味。據說,開頭圓號聲的靈感,來自貝多芬對於特普利采航船上號角聲的回憶。小步舞曲主題源於奧地利民歌旋律,但經過了精妙的處理,使得效果依然有些民間化,而非純粹的維也納宮廷沙龍風格。[2]

該樂章由三段曲式寫成,中間有一段平和安適的三聲中部,與前後舞曲形成鮮明對比。三聲中部包括一段享有盛名的圓號單簧管獨奏片斷。斯特拉文斯基曾讚揚貝多芬在此處的配器是「無與倫比的樂思」。[13]

Thumb
第3樂章小步舞曲主題

第4樂章

末樂章是全曲最重要的一章,速度非常快,雖然標註是「活潑的快板」,但通常演奏到急板的地步。[14]曲式為奏鳴迴旋曲式,開頭的材料再現了三次:發展部開頭、再現部開頭,以及尾聲一半處。定音鼓在此樂章內有八度的演奏,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尋常的。與第1樂章類似,該樂章中的第2主題在呈示部中處於錯誤的調性屬調),直到再現部中才回歸到主調[15]

Thumb
第4樂章尾聲中,定音鼓弦樂部的旋律「敲擊」下了一個半音,使之回歸到F大調

貝多芬在此樂章中更加強調了對比性,許多樂句都十分出乎意料,使得柏遼茲感到非常困惑。他認為這個末樂章「非常奇特」,並稱貝多芬對於既有條框的衝擊力是驚人的。[7]

該樂章的尾聲十分重要,在貝多芬所有作品中亦有顯著地位。霍普金斯認為其水準使得它簡直不應當被稱為「尾聲」。[註 5]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點:在呈示部發展部中頻繁打斷主題的不和諧升C音,至此得到了解答,它成為了F小調屬和弦根音,並帶領主題在此調上強力重現。[16]另一處是在幾小節之後的模進,定音鼓似乎將旋律向下「敲擊」了一個半音,使之回歸到F大調[17]全曲在華麗熱烈的主調和弦樂段中結束。

評價與解讀

雖然這部作品首演時也得到了好評,但評價遠沒有先前的第7號交響曲那麼好。據當時的期刊說:「觀眾對這部作品十分感興趣,也熱烈地鼓掌;但是顯然缺乏那種由衷的熱情……但並非由於此曲有什麼缺陷,或者貝多芬的創作水準有所退步……而可能是第7號交響曲的光輝將它覆蓋了;如果該作品是單獨演出,無疑會取得巨大的成功。」[1]現在看來,這部交響曲的評價也不如貝多芬其它同類作品那麼高,甚至有人[誰?]認為貝多芬在作此曲時技術有所退步。

貝多芬自己則是認為第8號交響曲是一部傑作。據稱,當他的學生卡爾·車爾尼問及為何此曲不那麼受歡迎時,貝多芬回答「因為第8號要強得多」。[4]有人[誰?]稱這部作品較先前的第7號交響曲而言,配器更細膩、結構更緊密、織體更精緻。

音樂玩笑

Thumb
第2樂章的「節拍器出故障」,弦樂部分

第8號交響曲中的許多樂段被認為是音樂玩笑。霍普金斯舉了一些例子:例如首樂章36小節巴松管對主題動機的模仿,第2樂章的「節拍器出故障」,第3樂章小步舞曲突然變到 4/2
拍子,以及末樂章呈示部結尾處仿佛在猶豫是否應當反覆[18]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