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的相槌(日語:相槌 / あいづち IPA: [aizɯ(ꜜ)tɕi] Aizuchi),類似於中文的附和,比喻在對話時聽者所講的客套話,表達關注或理解之意。

聽者會用「相槌」話語回應講話者,表明自己在聽講,讓講話者安心[1]

「相槌」源自日本鑄鐵工業,兩位工人交替捶打生鐵的過程,用以比喻「為使對話順利進行,以簡短的答覆應付對方」的做法。

例句

日語常見的相槌句式包括:

  • はいhai,ええee,うんun:是;依不同場合使用
  • そうですねsō desu ne:沒錯
  • たしかにtashikani:的確
  • そうですかsō desu ka:這樣嗎?
  • 本当hontō,本当にhontō ni,マジmaji,(關西腔)本真honma:真的嗎?
  • なるほどnaruhodo:原來如此
  • わかったwakatta:知道了
  • そして?soshite?:然後呢?
  • 信じられないshinjiranenai:真是難以置信

除此之外,重複對方的部分關鍵詞,並以疑問助詞ですかdesu ka回應亦是相槌的一種。例如:

  • 甲:我買了輛新車。(新しい車を買ったんです。
  • 乙:新車嗎?(車ですか?

這種形式被稱為返問語(おうむ返し疑問文),是僅用以延續對話,讓對方繼續說下去的回應方式。

點頭[2]也可視為廣義上的相槌回應。

對於非日語母語者來說,相槌可能會被誤解為真心認同[3]。在商業場合,外國人可能會將日本人所說的「はい」(是)誤解為「認同」之意,但其本意僅是「了解」,而不一定是認同[4]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