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貂鮫(學名:Mustelus manazo,中國大陸作白斑星鯊),又稱星貂鯊,俗名花點母、沙條、平滑鮫[3],為真鯊目皺唇鯊科星鯊屬的物種。白斑星鯊體型中等,身體上有不規則白斑。其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水域及肯尼亞。該魚主要棲息於淺海,以底棲生物為食。白斑星鯊為卵胎生魚類,一胎誕下2—6條幼魚,壽命可達17歲。該魚目前受過度捕撈影響嚴重,以至於瀕臨滅絕。
外貌描述
與其他鯊魚相比,白斑星鯊體型屬中等,性成熟時體長多在62—70厘米之間,而已知最大的雄性個體則長96厘米,雌性長117厘米[4]。該魚身體細長,頭部扁平,尾部長[5]。其背部呈灰色或灰褐色,體側線上有不規則的白斑,腹部則為白色[4]。該魚眼為橢圓形,外側深凹;鼻孔寬,有三角形的鼻瓣。白斑星鯊的嘴為三角形,內有大量細小而彼此交錯的牙齒。其牙齒為橢圓形或斜方形,整體較鈍。其第一對背鰭略大於第二對,最前端與胸鰭末端位置大致相同,臀鰭的最前端則大致與第二對背鰭中點位置相同[5]。
分布
白斑星鯊主要分布於西北太平洋近海水域,北至俄羅斯南部,南至文萊,但在非洲肯尼亞沿岸水域也有分布[1][5]。此外,安達曼海以及馬達加斯加和孟加拉國的沿岸水域有可能是白斑星鯊的目擊記錄,但其真實性有待核實[1]。
生態與習性
白斑星鯊的主要以底棲生物為食,大部分獵物為蝦蛄、蟹、蝦等甲殼類,偶爾也會捕食環節動物、海蛇尾、頭足類、貝類和小魚[6][7]。有研究指出東京灣水域的白斑星鯊的胃容物重量有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於其賴以生存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種群下降所致[7]
白斑星鯊是卵胎生魚類,一般在5—8月間交配[8],一胎誕下2—6條幼鯊,孕期約10個月[5]。剛誕生的幼鯊體長約30厘米[4]。各海域的白斑星鯊性成熟年齡差異極大,如台灣周邊水域的雄鯊在1歲時即可繁殖,而在青森灣6歲的雄鯊仍可能尚未性成熟。總的來看,雌魚一般比雄魚更晚成熟。其性成熟時的長度亦因海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台灣附近的白斑星鯊在30厘米長時就已性成熟,關門海峽和舞鶴灣的個體則一般在體長60—70厘米時性成熟,青森灣的白斑星鯊則要到90厘米長時才可繁殖[8]。該魚的最大壽命為17歲[1]。
與人類的關係
白斑星鯊的鰭可制魚翅,其餘部分亦可食用。對該魚的專門捕撈較少,一般為兼捕所得[5]。然而,有學者指出白斑星鯊的肌肉和肝臟內富含對人體有害的汞,濃度常高於1ppm[9]。
白斑星鯊的種群情況不容樂觀。目前,白斑星鯊受過度捕撈影響嚴重:該魚分布範圍內的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肯尼亞等國市場均對海產有龐大的需求,因此漁業活動極為頻繁。雖然部分國家有禁漁期等政策限制捕撈活動,但並無針對該物種的專項保育政策[1]。此外,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頻繁的填海造陸活動亦嚴重破壞了白斑星鯊所賴以生存的淺海棲息地[10]。以上因素使得白斑星鯊的種群衰退嚴重。IUCN2020年的報告估計過去33年間白斑星鯊的種群數量下降了50%—79%,並因此將其評為瀕危[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