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萱(1893年—1971年4月14日),曾用筆名廣譽亨林大河,男,直隸灤州柏各莊人,中國歷史學家、法學家、劇作家、戲曲史研究家,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2][3][4][5]

生平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1925年畢業,回到家鄉任灤縣中學校長。1926年到歸綏五族學院院長。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北京就義。楊紹萱寫了《李守常先生小傳》在當地報紙發表。隨即被控制綏遠省閻錫山當局逮捕入獄。在獄中編寫《革命歌唱集》。後越獄逃脫。任北平師範學校校長,天津法商學院教授、教訓處主任,支持學生辦《谷峰》《溫流》等抗日壁報北平中國大學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秋被地下黨安排護送赴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馬列學院編輯委員會委員,與陳伯達范文瀾等九人組成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共同籌劃《中國通史簡編》的編寫,後因與范文瀾在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上的分歧而退出,掉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任研究員。參與組建中央黨校俱樂部、延安平劇(即京劇)團、延安平劇(即京劇)研究院,並任延安平劇(即京劇)團團長、延安平劇(即京劇)研究員和院長等職。1943年調入中央黨校一部,與齊燕銘共同創作、編導、公演了京劇《逼上梁山》,為新編歷史劇創新嘗試。1944年1月9日毛澤東看了《逼上梁山》之後,連夜給楊紹萱、齊燕銘寫信:

「紹萱、燕銘同志: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並請代向演員同志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着舞台,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郭沫若在歷史話劇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們則在舊劇方面做了此種工作,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

逼上梁山》最初有26場,1944年又改為27場。後改編為崑曲秦腔漢劇河北梆子豫劇評劇晉劇婺劇等劇種。1949年後,由李少春復排並攝成電影片。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決定成立「中央法制委員會」,為十名成員之一,負責起草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中國新史學研究會籌委會11位常委之一,與侯外廬同任研究會秘書,是中國馬列主義史學開創者之一。在中國古代史分期的問題上,撰寫《關於「殷周殉人」的問題》《讀陸懋德先生<試答墟殉人問題>論文之後》等論文,闡述了中國歷史見解「西周奴隸社會說」。《中國古代社會新發展紀略》在中國史界頗具影響。還兼任《新戲曲》月刊編輯委員、中央文化部戲政局副局長、戲曲改進局副局長。寫了諸多借古說今的劇本,影響較大的有《孟姜女》《新大名府》《新白兔記》《鬧江州》等。在戲曲作曲方面編寫了《曲譜瑣記》一書,內含幾十首戲曲曲譜及民歌。遭到了對其戲劇新作的「反歷史主義」傾向的嚴厲批判運動。1954年調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任特級教授,專門從事甲骨文金文研究。1965年中風後半身不遂。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