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語發音:[ʃɔpɛ̃];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註 1]),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亦稱Szopen),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甚有影響力和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波蘭音樂史上極重要的人物,也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Quick Facts 蕭邦, 出生 ...
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蕭邦,路易斯-奧古斯特·比森英語Louis-Auguste Bisson攝於1849年
出生(1810-03-01)1810年3月1日
華沙公國熱拉佐瓦沃拉
逝世1849年10月17日(1849歲—10—17)(39歲)
法國巴黎
國籍波蘭(同時擁有法國公民權)
知名作品21首夜曲27首練習曲26首前奏曲58首馬祖卡英語Mazurkas (Chopin)20首圓舞曲、兩部鋼琴協奏曲、17首波蘭舞曲4首敘事曲4首詼諧曲英語Scherzos (Chopin)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
擅長類型鋼琴獨奏曲
簽名
Close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他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蕭邦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39歲時因病英年早逝,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首詼諧曲、4首即興曲、3首鋼琴奏鳴曲、至少21首夜曲、至少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英語Chopin's composition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和搖籃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世人稱之「鋼琴詩人」。

生平

早年

Thumb
熱拉佐瓦沃拉的蕭邦故居
Thumb
蕭邦的父親尼古拉斯·肖邦英語Nicolas Chopin,1829年繪
Thumb
女歌手安吉利卡·卡塔萊尼在1820年1月3日贈給蕭邦的懷錶

蕭邦的父親尼古拉斯·蕭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且入籍波蘭[1](p. 3 (loc. 100)),尼古拉斯很喜歡波蘭,堅持家人都要說波蘭語[1](pp. 4–5 (locs. 115–130))。他參加過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也曾在波蘭中學教授法語。1806年,尼古拉斯和波蘭人特克拉·賈斯蒂娜·克日扎諾夫斯卡(Tekla Justyna Krzyżanowska)結婚[2](p. 32),婚後生下肖邦。

蕭邦於1810年(莫札特死後第19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1](pp. 4–5 (locs. 115–130))。他出生的時候,波蘭於三年前在拿破崙法國的幫助下復國為華沙公國。波蘭曾在1795年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已不復為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當地教會的記錄顯示他的出生時間是1810年2月22日,他的名字則以拉丁文記錄,為Fridericus Franciscus[1](pp. 4–5 (locs. 115–130))(波蘭語應該是Fryderyk Franciszek)[3]。但他和他的家人以3月1日為其生日[1](pp. 4–5 (locs. 115–130)),這即是現在通用的肖邦生日。[4]

蕭邦在父母結婚的教堂里受洗[1](pp. 4–5 (locs. 115–130))。他的教父是父親18歲的學生弗雷德里克·史卡貝克(Fryderyk Skarbek)[1](pp. 4–5 (locs. 115–130))。他還有一個姐姐,名叫路德維卡(Ludwika,1807–1855),後來母親還生下兩個妹妹伊莎貝拉(Izabela,1811–1881)和艾米莉亞(Emilia,1812–1827) [1](p. 7 (loc. 158))

1810年10月,蕭邦家搬到華沙,尼古拉斯在華沙中學英語Warsaw Lyceum(Warsaw Lyceum)教授法語,住在撒克遜宮。尼古拉斯會拉小提琴,也會吹長笛 [1](pp. 5–6 (locs. 130–144)),特克拉則會彈鋼琴,也是肖邦的鋼琴啟蒙老師[5](pp. 41–42)

1813年華沙因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被俄國人占領,1815年華沙公國滅亡。蕭邦所在的華沙地區劃歸俄國。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正式學習鋼琴,第一位老師是沃伊切赫·日維尼(Wojciech Żywny,本身是一位畫家、小提琴家)[6],他的姐姐路德維卡也和他一起學琴[7](p. 8)。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公開演奏,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和降B大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8],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獲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第二個莫札特」。

1817年,撒克遜宮被俄軍徵用,華沙中學搬到卡齊米日宮。蕭邦家因此也搬到卡齊米日宮附近。大約在這之後不久,蕭邦受邀到美景宮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之子的玩伴,他還為巴甫洛維奇創作了一首進行曲。 [1](pp. 11–12 (locs. 231–248))

教育

1823年9月至1826年間,蕭邦在華沙中學讀書。一年級時曾隨捷克音樂家威廉·烏費爾(Wilhelm Würfel)學習管風琴。1826年秋,他進入華沙音樂學院(今蕭邦音樂大學),開始師從西里西亞來的作曲家約瑟夫·艾斯納(Józef Elsner)學習樂理及作曲[9]。業餘時間,他也經常在華沙的沙龍和音樂廳演出。1825年5月,他在一場音樂會上演奏了伊格納茲·莫謝萊斯的協奏曲,因此得到亞歷山大一世的注意。沙皇請他去彈鋼琴,送給了他一枚鑽石戒指。1825年6月10日,他演奏了他的《c小調迴旋曲》,這使得他首次獲得外國媒體的關注,《音樂廣訊報》報道稱「他是一個富有音樂創意的人」[2](pp. 83–84)

1824年和1825年,他在波蘭的小村薩伐尼亞(Szafarnia)度假,得到他父親的學生多米尼克·傑萬諾夫斯基(Dominik Dziewanowski) 的招待。他在那裡首次接觸到波蘭的民間音樂[10]

1827年,在他的妹妹艾米莉亞去世不久後,全家搬到恰普斯基宮南面的新家。他在華沙結識了約瑟夫·扎列斯基(Józef Bohdan Zaleski)等年輕才俊[1](p. 43 (loc. 696)),愛上了年輕的歌手康絲坦雅·哥拉德科斯卡(Konstancja Gladkowska)。根據肖邦1830年5月15日寫的一封信,他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就是為康絲坦雅·哥拉德科斯卡所寫的。 [1](pp. 50–52 (locs. 801–838))

巴黎時期

因反抗沙俄的波蘭十一月起義失敗,波蘭發生大移民潮,蕭邦在1830年末離開華沙。他本來是想去意大利,但是意大利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因此選擇了巴黎[2](p. 202)。他在1831年9月抵達巴黎,之後餘生再沒有回到波蘭[11]。他在1835年獲得法國公民身份,改用法語名,後來旅行時用的也是法國護照[12]。但是蕭邦的傳記作家亞當·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說,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法國人,不太喜歡說法語,仍認為自己是一個波蘭人。[1](p. 128 (loc. 2027))

蕭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着蕭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蕭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蕭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蕭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蕭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蕭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蕭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用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着資助者的贊助。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孟德爾頌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着男裝、抽着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13],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開始對她傾心。

喬治·桑

Thumb
蕭邦的經典肖像畫,《蕭邦和喬治·桑肖像》的一部分,歐仁·德拉克羅瓦繪於1838年
Thumb
瑪利亞·伍德岑斯卡自畫像
Thumb
喬治·桑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瑪利亞·伍德岑斯卡(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瑪利亞的截然不同,瑪利亞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着她的兩個孩子莫里斯和索朗熱(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略卡島。而蕭邦也一同搬到了馬略卡,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莫里斯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英語A Winter in Majorca》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的莊園裡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索朗熱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末年

Thumb
蕭邦像,1838年
Thumb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中的蕭邦墓
Thumb
華沙聖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蕭邦的心臟(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
Thumb
位於Żelazowa Wola的蕭邦紀念雕塑,由約瑟夫·高斯瓦夫斯基設計

1842年開始,蕭邦出現健康問題。1842年2月21日在巴黎舉辦完一場獨奏音樂會後,他在一封信中說:「我不得不整天躺在床上,我的嘴巴和扁桃體太疼了」 [1](p. 212 (loc. 3331))。1844年末,查爾斯·哈雷英語Charles Hallé前去拜訪蕭邦,發現蕭邦「幾乎無法行動,腰彎得像打開一半的小刀,很明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1](p. 227 (loc. 3571))。研究者指出他可能還患有顳葉癲癇英語Temporal lobe epilepsy[14],這導致他在鋼琴上看到了幻象[15]

蕭邦1848年在巴黎和大提琴家奧古斯特·弗朗肖姆英語Auguste Franchomme(Auguste Franchomme)舉辦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他於1848年4月在學生簡·斯特靈英語Jane Stirling的勸說下前往倫敦。[16]

他住在倫敦多佛街(Dover Street),約翰·布洛德伍德父子公司給他提供了一架大鋼琴。他的第一場演出在斯塔福德府舉辦,維多利亞女王阿爾伯特親王與會。阿爾伯特親王本人也頗有音樂修養,曾專門走到蕭邦身邊觀看他的演奏技法。布洛德伍德父子公司也給他安排過音樂會,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珍妮·林德曾來看過他的演出。他在倫敦也教過一些學生,學費高達一小時一畿尼。而要請他出席私人音樂會則需要付20畿尼。8月28日,他在曼徹斯特音樂廳與瑪麗愛塔·阿波尼英語Marietta Alboni洛倫佐·薩爾維英語Lorenzo Salvi(Lorenzo Salvi)同台演出。[17]

在簡·斯特靈的邀請下,他前往蘇格蘭,曾住在愛丁堡附近的考爾德府(Calder House)和倫弗魯郡約翰斯頓城堡英語Johnstone Castle(Johnstone Castle)。這兩者都是斯特靈家的產業。簡對蕭邦懷有愛慕之情,但蕭邦拒絕了她[1](p. 279 (loc. 4385) 1848年10月30日的信)。9月27日,他在格拉斯哥演出 [1](pp. 276–78 (locs. 4340–4357)),10月4日又在愛丁堡演出。同年11月16日,他的最後一場公開演出在倫敦的市政廳舉辦。這時的蕭邦已經病入膏肓,體重不足45公斤。[18]

11月底,他返回了巴黎。雖然飽受病痛的折磨,他仍沒有停止教授鋼琴。1849年夏,他的朋友們為他在巴黎十六區找了一個公寓,租金由一名他的崇拜者墊付。

去世

Thumb
《臨終的蕭邦》,泰奧菲爾·奇亞科夫斯基英語Teofil Kwiatkowski繪於1849年,委託人是簡·斯特靈

1849年6月,蕭邦的姐姐路德維卡和她的丈夫來巴黎探望蕭邦。9月,在簡·斯特靈的資助下,他搬入旺多姆廣場12號居住 [1](p. 288 (loc. 4512))。他的病情在10月15日急劇惡化,在他的請求下,他的朋友戴芬妮·波多絲卡(Delphine Potocka)、弗朗肖姆為他演奏了大提琴。他請求夏爾-瓦朗坦·阿爾康幫他完成《演奏法草稿》(Projet de Méthode) [1](pp. 291–93 (locs. 4566–4591))。10月17日夜間接近2點時,蕭邦去世,陪在他病床邊的是路德維卡、馬塞利娜·察托斯卡(Marcelina Czartoryska)、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和他的好朋友托馬斯·阿爾布雷克特(Thomas Albrecht)。索朗熱的丈夫克萊辛格(Clésinger)在晚些時候給蕭邦的左手和臉拓下模型[1](p. 293 (locs. 4591–4601))

Thumb
Thumb
蕭邦的死亡面具

他的葬禮兩周後(10月30日)在巴黎的馬德萊娜教堂舉辦[1](pp. 293–94 (locs. 4601–4616))。想參加的人太多,但只有受邀請的人才能入內[1](p. 1 (loc. 70))。葬禮上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參演的是Jeanne-Anaïs Castellan(女高音)、Pauline Viardot(次女高音)、Alexis Dupont(男高音)和Luigi Lablache(男低音)。此外,蕭邦自己的《e小調第4號前奏曲》和《b小調第6號前奏曲》也在葬禮上演出。管風琴家為路易·勒費比爾-韋利(Louis Lefébure-Wélynd)[19]

他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的是他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的《葬禮進行曲》[20]。他的葬禮和墓碑加起來一塊花去五千多法郎,都由簡·斯特靈支付。此外,簡還支付了路德維卡返回華沙所需的路費。蕭邦的心臟由他的醫生讓·克呂韋耶(Jean Cruveilhier)取出,按其遺願由姐姐在1850年帶回波蘭[7](p. 193)[2](p. 618),放在聖十字聖殿[21]。喬治·桑寫給肖邦的兩百封信也由路德維卡保存,不過她在1851年又把它們還給了喬治·桑,後者將這些信件銷毀[2](p. 633)

Thumb
肖邦的心臟

蕭邦究竟身患何病至今存疑。他的死亡證明上寫的是肺結核,他的醫生讓·克呂韋耶是當時治療肺結核的專家[1](p. 286 (loc. 4479))。但也有學者指出他患的可能是囊胞性纖維症[22]肝硬化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英語Alpha-1 antitrypsin deficiency[23]。2014年,一些科學家研究了蕭邦留下的心臟,在2017年的《美國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文稱蕭邦患的可能是肺結核引起的心包炎[24][25][26]

作品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蕭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

獨奏曲

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蕭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瑪祖卡奠定新風格,貢獻甚大。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那時蕭邦年僅7歲。蕭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後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於單調。蕭邦先是專注於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的作品,此後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蕭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部分現存的波蘭舞曲(如第1、5、6號等),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

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蕭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他的瑪祖卡最具特色的是完美運用了半音階,從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

可是蕭邦的這些作品並不適合於舞蹈,因為它們大都節奏過快,他的華爾茲作品也是如此。蕭邦的華爾茲多是為沙龍而寫。

另一類蕭邦所發展的音樂形式是夜曲,蕭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深受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夜曲的發明者約翰·菲爾德的影響,而蕭邦的夜曲作品聽上去更加和諧,充滿變換的韻律,曲調也更加靈活,有美聲唱法的風格。

24首鋼琴前奏曲創作於蕭邦在馬略卡的短暫旅程中,按照循環五度的順序,從C大調開始,到d小調結束,大小調交替。

27首鋼琴練習曲,作品Op.10和Op.25各12首,新練習曲3首,後三首乃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蕭邦將練習曲帶入了全新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徹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注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李斯特·費倫茨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克勞德·德彪西也拓展了練習曲的風格。一直是歷代鋼琴家和音樂學生必練曲目和鋼琴技巧的里程碑,因此為眾多鋼琴家演奏和錄製。

除此之外,蕭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

蕭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蕭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蕭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奏鳴曲

蕭邦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鳴曲,當時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對音樂形式的嚴格要求,使得蕭邦無法自如掌握,或者蕭邦可能是根本不願意受形式所約束。蕭邦的第一部奏鳴曲是早期作品,獻給了他的老師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鳴曲(Op.58,1844年)是一部紀念作品。

最受歡迎的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5),其中的第三樂章是著名的《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

協奏曲

除了獨奏作品外,蕭邦還有2部鋼琴協奏曲e小調第1號(Op.11)和f小調第2號(Op.21)。 除了協奏曲外,蕭邦還作有幾首鋼琴與樂隊的單樂章作品,如「來!讓我們手挽著手」變奏曲(Op.2)、波蘭歌曲大幻想曲(Op.13)、克拉克維克(Op.14)、華麗的行板與大波蘭舞曲(Op.22)。

樂器

華沙生活時,蕭邦曾用布克霍爾茨的鋼琴進行創作和演奏。[27] 之後蕭邦在巴黎生活時,向普萊耶爾購買了一架鋼琴。他對普萊耶爾鋼琴的評價是「完美極致」(沒有別的鋼琴可以超越!)。[28] 李斯特在巴黎結識了蕭邦,並形容蕭邦的普萊耶爾鋼琴的聲音是 「水晶與水的結合」。[29] 蕭邦位於倫敦的房子裡有三架鋼琴,他在信中提到:「我有一個大客廳,裡面有三架鋼琴,分別是普萊耶爾、布洛德伍德和埃拉德。」[30]

2018年,由保羅·麥克諾提製作的蕭邦布克霍爾茨鋼琴複製版首次在波蘭國家歌劇院(Teatr Wielki)公開亮相[31],並被華沙蕭邦學會用於其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蕭邦時期樂器比賽中。[32]

專輯節選

  • 阿列克謝·魯比莫夫. Chopin, Bach, Mozart, Beethoven. At Chopin’s Home Piano. 普萊耶爾公司 1843
  • Krzysztof Książek. Fryderyk Chopin, Karol Kurpiński. Piano Concerto No.2 f-moll (solo version), Mazurkas, Ballade; Fugue & Coda B-dur. 弗雷德里克·布克霍爾茨 (保羅·麥克諾提)
  • 薇薇安娜·索弗羅尼茨基謝爾蓋·伊斯托明。Viviana Sofronitsky, Sergei Istomin. Fryderyk Chopin. Complete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普萊耶爾公司 1830 (保羅·麥克諾提)
  • 迪娜約菲。Dina Yoffe.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 1 & 2, version for one piano. 普萊耶爾公司 1848, 埃拉德鋼琴 1838
  • 福田理子,托米亞斯·科赫。Riko Fukuda, Tomias Koch. Chopin, Mendelssohn, Moscheles, Hiller, Liszt. Grand duo Œuvres pour duo de pianofortes. 康拉德·葛雷夫 1830, 1845
  • 托馬茲·里特。Tomasz Ritter. Fryderyk Chopin. Sonata in B Minor, Ballade in F minor, Polonaises, Mazurkas. Karol Kurpinski. Polonaise in D minor. 埃拉德鋼琴 1837, 普萊耶爾公司 1842, 弗雷德里克·布克霍爾茨 (保羅·麥克諾提)

紀念

為了紀念蕭邦,波蘭華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另外以下事物以其命名: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