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帝國,原指國家元首或統治者稱為皇帝、天皇或女皇的君主制國家,但通常亦泛指領土遼闊、人口眾多,往往統治或支配多個民族或邦國的強盛一時的國家。現在有些大的企業或被一個人控制的政治或經濟實體也被稱為帝國,如商業帝國。基本上,因為中國古代的各大王朝的君主頭銜是「皇帝」,因此都能算入帝國的範疇,像是大清帝國即是一例。但秦朝以前的中原古國的君主尊號是「王」(如周文王),而不是皇帝,因此並非帝國。
「帝國」為西文empire的漢譯詞,帝國一詞基本不見於十九世紀前中文的文獻中[1][2][3]。在1850年時,梁廷枏出版的《夷氛紀略》是中國文人最早以漢語詞彙「帝國」反映西方「empire」一詞的用例,之後該詞由嚴復譯介而來後逐漸普及[2][4]。
現在定義的帝國一般是指領土遼闊,帝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其統治者在漢語中通常稱為天皇、皇帝或女皇,或依其傳統有不同稱呼。帝國通常是由兼併一系列小型的王國之後形成。其次帝國的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架構和認知,就可以拿取更多其他國家和領土。
並不一定要有軍事征服才能稱為帝國。譬如哈布斯堡帝國是因為許多聯姻,交織形成的關係。此外,在現代論述帝國的規模也並非重點。即使規模小之又小,也可能符合帝國的定義。譬如雅典帝國,就算在國力的巔峰之時,面積和人口也遠不及今日之希臘。[5]
因此帝國的定義並不在於表示一個國家其土地人民之多寡,也不在於表示其政體,而是指這個國家具有足夠的地區影響力,並能夠使其周圍國家最少一個臣服而成為其從屬國或擁有最少一個殖民地、或其周圍沒有其他可感知的國家存在,而有以上任一條件這樣影響力的國家政權能夠被稱為帝國。[原創研究?]
世界歷史上主要的帝國有:公元前11至8世紀的亞述帝國、公元前7世紀的新巴比倫帝國、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貴霜帝國、莫臥兒王朝等王朝、公元前3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國歷代皇朝(秦朝至清朝,可稱為中華帝國)、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薩拉森帝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阿比西尼亞帝國(埃塞俄比亞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大日本帝國 (日本國)等。
有些君主制國家(實際上領土並不一定廣大)以帝國作為正式國號,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國,1821至1823年、1864至1867年間的墨西哥帝國,1889年至1974年的埃塞俄比亞帝國,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韓帝國,1976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國。
註: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國。古希臘歷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國王(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但實際上出於不承認國家間不平等外交的緣故。另外,對於晚期神聖羅馬帝國是否是一個國家尚存在爭議(皇帝由選舉產生,但只對自己的領地有管轄權)。
就目前而言,對學界影響較大的是美國一歷史學家Frederick Cooper提出來對帝國進行了一個非常宏觀的定義,成為一個大多數的廣義參考。[6]
廣義上帝國的含義要寬泛很多,只要是統治或支配的地域廣闊,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帝國。且不論政體是否為君主制,這些國家本身一般並不稱自己為帝國,如古希臘的「雅典帝國」,中世紀的「威尼斯帝國」,近代的殖民帝國如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等。
歷史上有一些規模龐大但統一時間很短,通過短期的軍事征服暫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時的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時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也被稱為帝國。
很多強大的以及中等勢力的古代君主制國家常被後世歷史學者稱為帝國,如西台帝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帕提亞帝國(安息)、匈人帝國、薩珊帝國、拉丁帝國(羅馬尼亞帝國)、尼西亞帝國、加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等。
還有一些存在時間很短、疆域遼闊又沒有一個正式的或合理國號的政權,常用其創立者的名字命名為帝國,如塞爾柱突厥帝國、帖木兒帝國(理論上屬於西察合台汗國)。
「帝國」不是傳統中國的固有詞彙,而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誕生的新詞,是對一個西方詞彙對應的漢語表達。中國人對自身所在共同體的表達習慣是「天下」、「我朝」等,在清朝以前中國並未使用帝國這類政體的稱呼[2]。同時由於歷史文化原因中國也有一種獨特而又較為狹義的帝國觀念,即只有中國的帝國才被作為唯一的合法的帝國。現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只有統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天子」或「皇帝」的稱號,所以若西方廣義的理論上只有中國的歷代王朝才是帝國。諸侯國與藩屬國及或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長、單于、大汗或使用音譯。
由於中國古代不存在所謂的帝國的稱呼,對皇帝和「帝國」這個概念的連結也有其特別的意義而與近現代以後中國作為對外國和其君主的稱呼不同。歷代的正統王朝,一般自稱是「朝」,也就是代表上天行使天命的政權,其統治者一般稱呼「天子」。 而中國古代的皇帝這個稱謂是由秦始皇第一個使用並開始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皇和帝在此之前是作為分開的稱謂使用;皇通常是作為偉大先人宗祖和神的稱謂,而帝一般被作為一切的統治者的稱謂。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將稱謂合併以表明自己的偉大。這個稱謂比起一般的稱謂更加帶有君權神授的色彩,即使如此,皇帝稱呼仍然與天子交互使用。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不論是國,王還是帝,只有被稱為「王朝」的政權才代表著天下承認,是具有天命正朔的天子政權。同時古代中國將自己稱之為中央之國認為天下一切都是屬於天子自己的,不只是作為一個強大君權國家的稱謂而是作為帶有神化的意義。
現代的「帝國」更多是帶有象徵意義的,而並非指其實質的政體,著名的有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蘇維埃帝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利堅帝國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