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2][3]。這些抗瘧藥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狀況,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Quick Facts 出生, 居住地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Thumb
屠呦呦(2015年攝於瑞典卡羅琳學院
出生 (1930-12-30) 1930年12月30日93歲)
 中國浙江寧波市[註 1]
居住地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北京醫學院[註 2]
知名於中醫學
中藥
青蒿素
雙氫青蒿素
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79)
世界文化理事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1987)
第三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09)
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1)
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2011)
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 (2011)
哈佛大學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 (2015)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
共和國勳章(201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英語UNESCO-Equatorial Guinea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2019)[1]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醫學
藥物化學
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
Close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該年度的臨床醫學界最高獎項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成為首位問鼎該獎的中國人[4][5]。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製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6],與威廉·C·坎貝爾大村智共同被諾獎委員會授予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7],以表彰「三人發展出針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療法」,屠呦呦獨享其中一半獎金。她是歷史上第三位因瘧疾研究獲獎的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亞洲第二位及首位華人女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8],也是首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雙得主[5]。2017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2016年度中國大陸科學界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趙忠賢院士與屠呦呦研究員兩位科學家。屠呦呦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獲獎者和非兩院院士獲獎者[9]

生平

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12月30日。其家族專治《詩經》,以一經傳家,於是父親便以《詩經》為自己的孩子起名「呦呦[10]」,源自《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11]。幼年居住於舅舅姚慶三位於開明街26號的居所內。該住所後來稱為屠呦呦故居,並於2015年12月8日入選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築。[12]

1948年春,屠呦呦進入效實中學學習,1950年轉入寧波中學並於1951年畢業[13]

Thumb
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註 2]。畢業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註 3]中藥研究所工作。1980年聘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新型抗瘧藥,即青蒿素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是中國大陸生物醫學界截至當年所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2015年10月,獲諾貝爾醫學獎。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14][15]

貢獻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組建的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他們查閱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千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最終鎖定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藥[16] [17][18]

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敗,因為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而高溫會破壞所有的青蒿素。後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國晉代(340年)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與後來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藥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獲得靈感,進而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獲得青蒿素[5][16][17][19][20]

屠呦呦剛參加「五二三項目」時,曾離開獨自前往海南,因為當時女兒還小,回來時女兒已不認得[21],丈夫正在五七幹校勞動改造,她為項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11]青蒿素抗瘧疾效果極佳,但單一使用容易造成抗藥性。1990年代,諾華公司以青蒿素為基礎製成複方藥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品」目錄,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推薦在全世界應用[22]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的生命。[23]

爭議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接受採訪時表示,「青蒿素是誰先發現的」曾引發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的方式,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但因為一直被認為難以確認成果歸屬,加之當時中國大陸不太肯定個人的貢獻,屠呦呦的貢獻在中國大陸四十年都沒得到公認,[24]但屠呦呦並未在意,其研究從未間斷。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25]

屠呦呦幾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一直是「三無教授」(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無兩院院士頭銜[26]),她獲得大獎之後,引發社會對於中國大陸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27][28]。在獲諾貝爾獎之前,她早在1978年就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大會,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大會獎[29],於197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同時被任命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30]。但仍然有部分媒體認為中國大陸刻意忽視了她的研究成果,且部分學者認為屠呦呦在中國大陸名氣不大,認為她的研究成果是「牆裡開花牆外香」[31][32][33][34]

獲獎紀錄

領取諾貝爾獎

屠呦呦獲得諾獎的消息公布之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函祝賀[50],其本人也發表了獲獎感言[51][52]。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乘坐飛機,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獎,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國強等前往送機,卡羅林斯卡學院院長蘭達、諾獎參贊威克斯親往機場迎接。但是,當時正在貴賓候機室等待的屠呦呦走普通通道登機,與使用貴賓通道的記者和其他領導避開[53]。12月5日,諾貝爾基金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屠呦呦已經於近日抵達瑞典,並開始她的諾獎之旅。在家人陪同下,屠呦呦於12月6日上午參觀諾貝爾博物館,下午抵達諾獎評委會並接受中外記者採訪。12月7日,屠呦呦在家人陪同下,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因身體緣故,屠呦呦在瑞典期間,臨時取消了預定的幾項活動。此前,諾獎委員會考慮屠呦呦的身體狀況,儘量精簡了其在諾獎周的活動安排。在頒獎典禮上,屠呦呦坐在場內的8號坐席[54]。她於12月13日晚上乘坐中國國際航空CA912航班返回北京[55]

同年12月18日,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將「屠呦呦等人獲得諾貝爾獎」列入個人發表的「2015年6大好消息」(The Top 6 Good-News Stories of 2015)之一[56]

小行星命名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在2015年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中宣布,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星」,以表彰其做出的貢獻[57]

家庭

Thumb
屠呦呦曾生活過的寧波蓮橋街姚宅

屠呦呦父系出自人數很少但為浙東望族的甬上屠氏[58]。該家族明清時期高官大儒輩出,如明吏部尚書屠滽、左都御史屠僑、應天巡撫屠大山、萬曆大名士屠隆,清兵部漢尚書屠粹忠[59]。屠呦呦是屠家三房屠子良的後代,八世祖屠倫、九世祖屠大紀都為明朝生員。屠氏在明代治《易經》和《詩經》,而屠呦呦的名字亦出自詩經[58][60]。屠呦呦曾祖屠宗年,清朝武官,湄雲艦管帶;祖父屠用悆,清朝生員[58]。屠呦呦母系出自慈谿姚氏,是明靖難元勛榮國公姚廣孝之兄姚廣仁之後[61],屠呦呦外祖父姚詠白曾掌中華民國國庫,是首任財政部國庫司司長、中央銀行常務理事[62],舅舅姚慶三也是傑出財政金融家。屠呦呦自小在舅舅家長大[63]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在北京的鋼鐵研究院工作,曾獲評教授級高級工程師[64]。李廷釗是屠呦呦在寧波效實中學的同學,曾留學蘇聯。兩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行政教務工作,小女兒生活在北京[26]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