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古中國哲學中的理想世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徵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儘管大同思想為中國思想,但一些宗教、西方的烏托邦和現代的社會主義及地球村等這些概念思想也與大同有着極大的相似之處。大同這一概念如今又加入了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及文化融合的思想。另外也強調了「平等機會」的重要性,如人皆生而平等等。
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當中記載孔子與弟子言偃的對話中,提到假如社會能實踐「大道」,便能達到在賢能之士領導下,人人講求信用、追求和睦,從而建立所有人互助互愛、不追求個人財富,並且竭力為大眾作出貢獻,社會因此不會出現陰謀詭計以及盜竊戰亂的理想世界。
“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註 1]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註 2]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 |
相對而言,夏、商、周三代由於無法實踐「大道」,人人只為私利而紛爭不斷,社會只能達到「小康」的境界,由賢明君主以身作則,透過禮義約束人民來建立秩序。
洪秀全曾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是對傳統社會中私有制度的一種批判與不滿。在土地制度方面,洪秀全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公有原則,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平分的具體方法:「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醜田,好醜各一半。」[2]
孫中山經常以此為其政治理念:
毛澤東將來自西方的共產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與中國古典平均主義和戰時平均主義相結合。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後,毛澤東曾公開說「《大同書》所寫就是我們共產主義者要建立的理想社會」,而且指示中共中央宣傳部印了一本有關空想社會主義的資料,資料裡面包含《大同書》的內容[8]。
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由「大同」思想發展出了共同富裕思想[9],指「全體社會成員都過上幸福、寬裕、美好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被中共稱為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10]。鄧小平提倡,「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和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1][12][13][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