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即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結束敵對狀態,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中國統一[a]。海峽兩岸關係語境下,又稱和平統一台灣[2]、和平解放台灣[3]、和統[4]。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公開提出的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1][3]。
歷史沿革
1949年後,兩岸分治,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協防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試圖解放台灣,但未成功。195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期間與緬甸總理吳努會談時說:「如果美軍撤退,我們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如蔣介石接受,我們歡迎他派代表來北京談判」;「只要蔣介石同意中國的和平與統一,同意和平解放台灣,並且派代表來北京談判,我們相信即使蔣介石本人,中國人民也可以寬恕他[3]」。5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1]。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第一次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3][2]。
1956年後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局勢穩定需要,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不同場合闡明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方針政策,要點是:1.省親會友,來去自由;2.既往不咎,立功受獎;3.國共合作,愛國一家;4.和平解放,互不破壞[3]。1958年,中國發動金門砲戰,希望用戰爭手段逼使台灣投降。在美國支持下,中華民國政府堅守金門。毛澤東再度指示方針轉為和統,1963年,周恩來將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2]。
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內、國外政治環境發生變化。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國防部關於停止對大金門等島嶼炮擊的聲明》,持續超過二十年的金門炮戰結束[5]。同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對外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1]。1981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葉九條。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對外多次闡述「一國兩制」[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逐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1]。香港《文匯報》與鄧六條相關社論中指鄧小平表示「如果能夠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也可以改」。但《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未提及這一主張。
1992年10月1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出:「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積極促進祖國統一。」[1]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對台講話(江八點),其中之一,即是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2005年3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對台講話(胡四點),其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
2010年代,中國大陸民眾和輿論由支持和平統一台灣轉向武力統一台灣。2019年1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習五條」,第一至第五條都提及「和平統一」,同時,第三條表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6]。2020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再次贏得選舉,獲得連任,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界對台方面武統台灣的論調達到高峰。2021年3月25日,習近平到福建視察,指示要「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融合發展」變成兩岸關係的新名詞。同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中,習近平「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談話為對台政策定調。武統台灣的論調在學術場合「幾乎消聲匿跡」,「反獨促統」成為學術界的主基調[4]。
基本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的基本內容有數個內容相近的闡述。主要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和平談判,即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7][8]。
「兩岸應儘早接觸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談判的方式,參加的黨派、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灣方面關心的其他一切問題」,「鑒於兩岸的現實狀況,中國政府主張在實現統一之前,雙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的原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直接進行通郵、通商、通航和雙向交流,為國家和平統一創造條件。」[7]而解決台灣問題,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8]。
台灣立場
參見
備註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