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姓,名,一作,又稱周子[1]孫周[2]。為惠伯談次子,其祖父桓叔捷晉襄公的小兒子。在堂叔晉厲公被弒後,被迎立為君。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3],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

Quick Facts 晉悼公, 姓 ...
晉悼公
諡號悼公
時代東周春秋時期
國家晉國
出生前586年
逝世前558年
在位前572年二月-前558年十一月
惠伯談
正妻晉悼夫人
子女繼位:晉平公 (在位前558至前532年)
太子太子彪
Close
Quick Facts 晉國分裂時代、晉悼公在位年在春秋時代的位置 ...
晉悼公
前572年-前558年
政權 晉國
君主 晉悼公
歷時 14年
晉國分裂時代晉悼公在位年在春秋時代的位置
Close

家世與即位

悼公的祖父桓叔捷並非晉襄公的長子,根據驪姬之亂時所定的制度,除國君繼承人外,其餘的兒子都不得留在國內。桓叔捷並非太子,故也避居於周室。桓叔捷後生惠伯談,悼公為惠伯談次子。悼公適逢王室卿士單襄公,從小受到周禮的薰陶[4][5]

厲公七年(公元前572年)十二月乙卯,欒書中行偃趁厲公出遊之時將他囚禁[6],厲公於六日後庚申日被弒[7]。厲公的被弒是繼靈公被弒以來晉國政局又一次大的動盪。欒書與中行偃以車一乘將厲公薄葬於舊都翼的東門,並惡諡為「厲」,厲公所受的恥辱於晉國歷代國君中所鮮見[8]

厲公被弒後,兩人令荀罃士魴迎身在周室的桓叔捷後裔為君,由於悼公長兄「無慧,不能辨菽麥」,故而立悼公。悼公當時才十四歲,但已是非常聰慧,他對迎立他的人說:「我原本不曾想過有今天,但時已至此,可能是天意吧。但人們之所以要有國君,是為了聽他的命令。否則的話,立了國君又不聽國君的指示,那還何需要用國君?」下屬表示接受,悼公便並大臣於清原結盟。然後於正月前往曲沃朝見大臣時,悼公又當眾驅逐有不臣行為的七個臣下,以樹立國君的絕對權威。[9]二月初一,悼公於國都新絳(今山西省侯馬)正式即位[10],並於本年改元為元年[11]

在位期間

自其曾祖父襄公去世後,繼位的靈公才只是個嬰兒。年幼的國君無法理政,大政掌握於趙氏之手。趙氏首領趙盾好結黨私營和排斥異己。在他的治理下,晉國對外國勢不振,全不復、襄時代霸業;對內則弄得卿大夫之間互相勾心鬥角。從襄公去世至悼公繼位之前的三十多年間,晉國公室同卿族的鬥爭導致了二名國君被弒,等多個卿大夫家族被滅,趙氏中衰。悼公即位後,為提高公室威信和統治基礎,逐漸起用那些已衰落的卿族。

內政改革

對內方面,悼公命百官,肅內政,任賢良,他用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命荀家荀會欒黶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以教育卿族子弟。再派士渥濁太傅右行辛司空,並起用弁糾祁奚荀賓等為官,整頓軍政。[12]

在厲公時代,為恢復晉國的霸業,連年對外發動戰爭,令國人要負擔沉重的軍賦,悼公即位後,濟貧困,救災減稅,並寬刑節儉。為保證農業的發展,只在家閒內起征農民。減輕賦稅是縮減開支,並免去以前的舊債,還拿出糧食帛布援助農民。他採納魏絳的意見,下令國君以下的貴族將屯積的陳糧賣掉,使得「國無滯積,變無困人」,同時還放寬對漁獵山林湖泊的禁令,令「公無禁利,亦無貪民」。這些政策解放了生產力,改善了勞動者的生活質量[12][13]

景公時曾令士會重修法典,以強公室。悼公即位後,令士渥濁修改他的先祖范武子之法。這部法典較前者為溫和,其目的就是為緩和與卿族的關係[13]

在軍事方面,悼公即位之初,晉國有中、上、下、新四軍。但在新軍統帥知罃與士魴去世後,找不到適當的人士繼任,便將新軍與下軍合併[14]。同時又精簡大批冗員,御戎原本是為文公時代為國君駕車的職務,隨著私家勢力的發展,卿族也開始設御戎,悼公取消他們的御戎,改由在戰時以軍尉接任。同時,又在各軍分別派遣司馬和軍尉,用以御車訓馬和加強軍隊紀律[15]

對外方面

在改革內政的同時,悼公總結景、厲兩代積累的經驗,調整對外政策。當時,楚國乘晉國內亂,發兵滅了舒庸,又與鄭國聯軍乘晉國的長期盟友宋國內亂,連取宋的朝郟、幽丘、城郜和彭城(都在江蘇徐州附近)四座城邑。並將奔楚的宋臣魚石向為人向帶等五人安置在彭城,派三百乘兵力戍守,以壓制宋國和扼住晉、吳間的聯繫要道。宋國久攻彭城不下後,向晉國救援。悼公親率軍隊駐紮於台谷(今山西晉城),同時命士魴請魯國出兵。同年十二月,悼公與齊、魯、宋、衛和邾國會於虛朾(今河南睢縣)以商救宋事宜。第二年,晉國與宋、衛、曹、莒、邾、計八國之師圍彭城,彭城守軍出降。同年,晉國以齊不參與彭城之會為由,興兵伐齊,齊被迫以太子光為人質。此年夏天,韓厥荀偃以諸侯之師攻入新鄭外城,並借道鄭境攻楚國的焦和夷(都在今安徽省亳州一帶),並一直打到陳國。這次行動不僅為為宋國奪回彭城四邑。在聯軍多次威壓之下,鄭也向晉國屈服。此後,悼公又多次邀諸侯相會,以打擊楚國的勢力。[16][17]

申公巫臣在景公之時獻聯吳制楚之計,從此晉吳兩國開始聯盟。至悼公在位後,吳國已在東南興起,成為楚國一大勁敵。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吳國出奇技大勝楚軍,取駕邑,楚令尹子重氣急之下突發心疾而去世。同年,悼公在雞澤大會諸侯,派荀會邀吳王壽夢與會,吳王壽夢因道路原因並未前來。當時,陳國由於不堪楚的壓迫,也派出使者請求會盟。二年後,吳國主動遣使向晉國打聽會盟日期,悼公命魯、衛與吳王會盟於善道(今江蘇盯胎北)。同年九月,吳國參與了華夏諸侯在戚的會盟。這也標誌著自景公時代制訂的聯吳制楚戰略的完成。[18]

北和戎狄

自齊桓公北伐山戎(又稱北戎)後,山戎開始華夏化。北戎中最強的無終於悼公五年(公元前569年)遣使到晉國議和。悼公採納了魏絳的建議,派他前往無終締結盟約。北方的安寧,令悼公有專注於內政和向南的擴展。[19]

禮遇諸侯

悼公以前的晉國常自恃自力強盛,對諸侯小國隨意凌虐,完全不顧及他們的貴族尊嚴,悼公即位後決定改變外交政策。悼公九年(公元前565年),親晉的鄭國敗蔡國,並俘其司馬公子燮。悼公便再邀鄭、齊、宋、衛、邾等國會於邢丘(今河南溫縣)。悼公重新規定朝聘期限的納貢的數量,鄭簡公親自獻上蔡國俘虜,以示聽命。同時,悼公不再用天子之禮直接在都城內接見朝聘的諸侯,而是親自到郊外迎接。對於擔負太重的諸侯,也給予平均分擔的權利。悼公在外交方面的改革,得到了諸侯的認同和好感。[20]

與楚爭霸

對晉國霸業有威脅的是南方的楚國,自晉文公開始,他們就是爭霸的兩方。幾十年來,兩國的直接對抗都是勢均力敵,互有勝負。悼公決定盡量避開與楚國直接衝突,面是選擇對夾在兩強之間的鄭國下手。早在即位之初,晉國以八國之軍擊敗鄭、楚聯軍後,悼公一年之間兩次在會盟諸侯,再擴建虎牢,以重兵駐守。由於虎牢扼在鄭國咽喉,鄭國對此十分畏懼,於是主動求和。悼公九年(公元前565),楚國被鄭國主動攻擊的行為激怒,派令兵討伐,鄭國又與之會盟。一年後,悼公與宋、衛、魯、曹、莒、邾、滕、薛、小邾及齊共十二位諸侯聯合攻打鄭國,包圍鄭都新鄭。鄭國感到害怕,便再求和。雙方會盟於戲。但晉國在這次會盟的要求沒有達成,在盟會後又率諸侯聯軍攻鄭。此時楚國也因為鄭親晉而用兵伐鄭,鄭國便再次降楚。這年九月,晉國又聯合諸侯攻鄭,鄭國以大量的樂師和樂器獻給悼公求和,雙方於蕭魚會盟。[21]

壯志未酬

晉楚相爭的同時,東方的齊國借機擴張,在滅掉萊國之後,與王室通婚,並聯合莒、邾等國對晉國若即若離。悼公十六年(公元前558年),齊軍圍魯國的成地,又遣邾國攻魯的南方。魯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準備會和諸侯商討邾、莒事宜,悼公卻在這時生病,於這年冬天去世,盟會的計劃最終未成[22][23]

評價

左傳》評價悼公的治政是:凡六官之長,皆民譽也。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師不陵正,旅不逼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24]

楚令尹子囊評價悼公為: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官不易方。[25]

鄭子展對悼公的評價:晉君方明,四軍無闕,八卿和睦[26]

現代觀點

悼公在位時救宋,服齊,伐鄭,結魯,修吳,和戎,先後大會諸侯十七次。現代人所著的《春秋左傳人物譜》總結悼公有三點長處:一是善用人並能謙虛的接受意見,在剛剛即位就啟用大批人才為官;二是對外方面以禮服諸侯;最後則是在為政有方,以德和民。[27]

《春秋左傳人物譜》同時又指出悼公也並非完美,主要的缺憾有失去陳國,伐秦無功,以及衛亂不能救。悼公在位末年,將大權交給知氏、荀氏和范氏,導致了在平公之時發生欒、范兩家內亂時,范氏(范鞅,又稱士鞅)以一己之私動用諸侯之兵,損害了晉國在諸侯國的地位,而之後的晉國政出多門,世卿專政的局面恐怕也是悼公始料未及的。[27]

另一部現代人所著《春秋史》對悼公整頓內政的政績和對楚鬥爭有正面評價,認為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國君。[28]

執政

在位期間執政為:韓厥知罃荀偃欒黶魏相士魴趙武魏絳韓起范匄魏頡

家庭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