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科技是指中華民國的科技產業,包括大陸時期和台灣時期。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1年7月12日) |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建立後,由於軍閥割據,以及西方列強在各地租界掠奪物質財富,加之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華和1945年至1950年的國共第二次內戰,中華民國科技發展緩慢。[1]:71-72[2]:77-78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蔣中正執政時期科技主要以引進美國科技為主,隨着蔣經國執政,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中華民國科技發展速度加快。截至目前(2021年)為止,中華民國在精密機械設備、精密儀器、超精密光學、醫藥、醫療科技、電機產品、工業電機及化學工程等方面,雖尚未達到美、德、日、英及法國等傳統先進國家之水準,但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屬於中上之層次。
在精密機械設備、精密儀器與超精密光學這三個領域,中華民國在東亞僅次於日本;在微電子方面,例如晶圓製程、積體電路與IC設計等等,中華民國代表世界頂尖水平。於軍事科技和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領域,中華民國擁有自主之超合金單晶鑄造技術[3],能夠獨立研發製造軍用渦輪扇發動機;在飛彈、火箭等非載人飛行器領域,中華民國也是除了美、日、英、法、俄等傳統軍事工業強國以外國家中的翹楚。
1912年,詹天佑發起了「中華工程師會」,總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之後一直到1949年,一共有科技社團150多家。[1]:71-72[2]:77-78
1928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擔任第一任院長,同時建立了「學術評議制度」和「院士制度」,一共院士81名。[1]:71-72[2]:77-78同時期,「北平研究院」和「中國西部科學院」等地方科技學院建立,部分大學也建立了研究院所。[1]:71-72[2]:77-78
1930年,中央研究院建立了「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等研究所,為往後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科技奠定了堅實基礎。[1]:71-72[2]:77-78
在數學領域,中華民國科技達到了國際水平,有着傑出的數學家,如:陳建功、蘇步青、華羅庚。[1]:71-72[2]:77-78
陳建功是浙江省紹興市人,曾三次到大日本帝國留學,有理學博士學位,在浙江大學任教,他在「函數論」方面卓有建樹,代表文章是《具有絕對收斂富里埃級數的函數類》。[1]:71-72[2]:77-78
蘇步青是浙江省平陽縣人,在大日本帝國拿到了理學博士學位,在浙江大學任教,他主要研究「微分幾何學」,其《射線曲線概論》曾轟動國際數學界。[1]:71-72[2]:77-78
華羅庚是江蘇省金壇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他主要研究「堆壘素數論」,其成果主要有「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算子」、「華氏不變式」。[1]:71-72[2]:77-78
物理學方面,江西省高安市人吳有訓是近代中國物理學的先驅和開山人,他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他驗證了「康普頓效應」,對「X射線散射理論」研究獨有建樹,是公認的首位對世界現代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1]:71-72[2]:77-78
化學界的代表人物有侯德榜,並且因為他才使得當時中華民國的制鹼技術領先世界,1926年,他製作出亞洲第一批「純鹼」,以「紅三角」作為商標,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瑞士國際商品展覽會等奪得金獎。[1]:71-72[2]:77-781939年,侯德榜又發明了「聯合制鹼法」,把「純鹼廠」和「合成氨廠」聯合,製作出「純鹼」和「氯化銨」,這種方法被譽為「侯氏制鹼法」。[1]:71-72[2]:77-78
氣象學方面,竺可楨是先驅者,他是浙江省紹興縣人,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哈佛大學,他創建了中國現代氣象學,同時對浙江大學貢獻頗多。[1]:71-72[2]:77-78
地質學方便,李四光是主要代表人物,他留學日本,曾學習造船,造船需要鋼鐵,他又到英國學習地質學來尋找鐵礦,他主要研究地質現象的本質、地殼結構和構造規律,1920年代提出「地質力學」理論,從而在各地發現了石油資源,否定了西方科學家所謂「中國貧油論」。[1]:71-72[2]:77-78
工程建築方面,突出成績是1937年錢塘江大橋建成,古代中國的橋梁技術非常發達,但是經過清朝的落後和西方列強入侵,當時中華民國的橋梁都是西方人設計建築的,茅以升決心「爭一口氣」,錢塘江波濤洶湧,流沙40米深,外國工程師不敢接單,茅以升欣然領受,1933年開始設計和建造,1937年終於打造完成,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公路、鐵路雙層大橋。[1]:71-72[2]:77-78
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地區後,同樣帶來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並且作為之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4][5]。中國學者、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認為「學術是一個國家無形的財富」,在國立北京大學當校長時曾提出一個學術獨立十年計劃,但後來由於中國局勢的影響未能實現,1958年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胡適根據此前方案編寫了《國家發展科學培植人才的五年計劃的綱領草案》。1959年2月1日,行政院師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6],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胡適擔任主席,教育部長梅貽琦當副主席。長科會後更名為國科會即今中華民國科技部,該機構擁有穩定的經費,可不計產出的現實利益而專注於學術研究,對台灣學術影響深遠。[7]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科技面向約可分為朝向花卉產業、以蝴蝶蘭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朝向傳統產業製造技術、以紡織為代表的的製造轉型科技,以及因為自身大力發展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通訊產業等而在世界經濟具知名度的高科技產業[8]。另外在1999年1月,臺灣在歷經10年發展的太空計畫後成功完成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的發射工作,藉此建立臺灣自身太空科技技術、以及扶植國內產業發展衛星元件之能力[9]。而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華民國面臨提升自身生產力、經濟發展更趨多元與提高科學研發能力以讓企業駐留臺灣等課題。
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竹科、南科與中科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10]。今日高科技已經成為中華民國重要經濟命脈,並且產業架構亦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許多科技公司也陸陸續續將其市場規模從臺灣地區擴展至全球,例如個人電腦製作公司宏碁、華碩、廣達;手機製造商宏達電;電子代工企業鴻海等著名公司[8]。2009年5月時,政府宣佈未來將從過去專注資訊、半導體、通訊及面板等產業,轉而發展包括精緻農業、生物科技、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綠色能源以及文化創意這六大新興產業。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領土面積狹小和資源匱乏給科技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於是轉向發展「高科技產業」,輸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才能拉動經濟和競爭優勢,電子軟件和精密機器以及生物醫學領先世界,形成了北台灣IC、中台灣奈米技術、南台灣光電技術的高科技產業群。台灣的「IT產業」擁有世界領先技術,目前世界上能生產電腦主板芯片「南橋北橋」和「中央處理器(CPU)」的只有台灣和美國,著名公司有:華碩、明基和宏碁。而台積電更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大廠,2013年營收19.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佔率46%。2024年台積電市占率更是達61.7%,穩居龍頭地位。
1993年,台灣在美國申請科技專利1198件,世界排名第七位。[11]
1997年,中華民國經濟部制定政策,24項高科技技術被列入關鍵性發展技術,包括精密零組件、64位微處理機、通訊技術關鍵零組件、高清晰實訓產品、生物科技產品、合成材料。[12]
1998年,台灣科研投入1770.54億元台幣,占GDP的1.98%。[12]同年,台灣在美國發表論文8592篇,全世界排名19位。[12]同年,台灣科技實力排名世界第11位。[12]
21世紀初期,台灣制定了4大高科技尖端產業發展規劃,包括:資訊科技、電子技術(尤其半導體)、生物科技、航太工程。[12]
2013年,台灣奈米專利達到世界第四位。[13]台灣正新橡膠則名列全世界十強。[14]
2015年1月,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台灣光子源」加速器,試俥打出第一道強光,亮度是太陽光的百萬倍,為全球最亮光源。設計有四十八個出光口,預計2015年底將會建好五條光束線,2016年就可正式開放給國內外用戶使用。中研院院士陳建德表示,台灣的諾貝爾獎,很可能就在這裡發生。[15]
根據資訊與通信科技發展和使用程度,世界經濟論壇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發布的《全球資訊技術報告》對全球各經濟體的進行世界資訊科技排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