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二月革命俄語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是在1917年3月8日(儒略曆2月23日)[註 1]俄羅斯帝國發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國革命的序幕。為區別於第一次俄國革命,也稱第二次俄國革命。革命結果是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遜位,俄羅斯帝國滅亡。革命中皇帝失去權力,而且有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亂中被殺或受重傷。繼而統治俄國的新政府是自由主義者與資本主義者的政治聯盟俄國臨時政府,用以謀求政治改革及創造一個以民主選出的行政部門立憲會議

Quick Facts 俄國二月革命, 日期 ...
俄國二月革命
1917年俄國革命的一部分

彼得格勒的示威活動
日期1917年3月8日至16日(儒略曆2月23日至3月3日)
地點
結果

革命勝利:

參戰方

帝國政府


黑色百人團:

共和主義者英語Progressive Bloc (Russia):


社會主義者: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彼得格勒警察: 3,500
傷亡與損失
1,443人在彼得格勒被殺[1]
Close

歷程

Thumb
1917年3月,人在斯德哥爾摩的列寧與瑞典社會主義者圖雷·尼曼卡爾·林德哈根英語Carl Lindhagen會面。

1917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俄國二月革命爆發。隨著動亂蔓延至俄羅斯其他地區,擔心將會被暴力推翻的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國家杜馬接管國家控制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俄羅斯帝國則轉變為新成立的俄羅斯共和國[2]:136-138[3]:253。列寧在瑞士中心聽聞這件事情後,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共同慶祝[3]:254-255。他決定返回俄羅斯以掌管布爾什維克,並開始撰寫自己對於布爾什維克的計畫概要;但由於軍事衝突持續進行,大部分進入國家的通道遭到封鎖。他與其他持不同政見者開始安排通行計畫,並和與俄羅斯正在交戰的德國展開談判。德國政府認識到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將對俄羅斯敵軍造成問題,同意默許32名俄羅斯公民搭乘鐵路運輸列車,通過德國領土而前往俄羅斯,當中包括列寧及其妻子[2]:139[3]:255-256[4]:109-110[5]:386, 389-391[6]:127-128

這群成員從蘇黎世搭乘鐵路列車前往薩斯尼茨,之後改搭乘渡輪穿越德國邊境,而抵達瑞典特雷勒堡;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員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幫助下,列寧先後順利經過哈帕蘭達托爾尼奧赫爾辛基斯堪地那維亞地區[7],最後搭乘鐵路列車抵達彼得格勒[2]:140-144[3]:257-260[4]:110-113[5]:391-392。1917年4月16日,乘坐鐵路列車的列寧到達彼得格勒芬蘭車站[7],針對布爾什維克支持者發表演講,當中譴責臨時政府,並再次呼籲遍布歐洲大陸的無產階級革命[2]:144[3]:261[4]:113, 124[5]:392[6]:131-132

在接下來數日,他在布爾什維克會議上演講,嚴厲批評計畫與孟什維克,並公開發表自己撰寫的著名報告《四月提綱[3]:266[5]:131-132[6]:132-135[8][9]:143, 146-147。他公開譴責支持臨時政府的孟什維克、及在具影響力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占首要地位的社會革命黨,批評兩者背叛社會主義。他考慮到政府仍採取帝國主義的皇帝政治制度,提倡立即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恢復和平狀態、交由蘇維埃統治、工業和銀行國有化、及國家收歸土地,藉此建立無產階級政府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對地,孟什維克認為俄羅斯無法朝向社會主義轉變方向發展,並指責列寧試圖讓新興的共和國陷入內戰[3]:266-268, 279[6]:134-136[9]:147-148

革命爆發的原因

革命爆發的原因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破壞,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

當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率領俄軍在東線征戰;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德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而皇后寵信癲僧拉斯普京,於行政用人方面完全聽從其指揮,致令政府充滿貪污,且因不斷更換各部會大臣致內政混亂。帝國內部從貴族到平民皆對皇后不滿並質疑其為德國間諜,加之俄國參戰後之經濟和物資配給上的問題,國家內部局勢漸趨緊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迎擊德國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奧斯曼帝國。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着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大敗於德軍。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是俄國數次失利的原因。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後來應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要求,為了配合英軍的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五百九十萬人受傷。逃兵者眾多,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致整體士氣低落。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藥與其武器相配。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指具諮議及立法功能的俄國議會)向尼古拉二世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建立、不久後被他取消的君主立憲政府,但被他拒絕。

彼得格勒暴動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業已齊備。聖彼得堡25萬駐軍,主體是後備役部隊。當時後備役管理混亂,一個連高達1350多人,卻只有一個低級軍官管理。後來又調進來好幾支哥薩克部隊。而忠於皇帝的近衛軍在前線。尼古拉二世下令從前線調回來25個團的近衛騎兵軍到聖彼得堡,把聖彼得堡的亂軍拉出去到附近其他城市進行進一步整編。彼得堡市長和駐軍司令一聽騎兵要來,還得準備場地養馬餵馬,嫌花錢費事;加上附近城市聽說要把亂軍拉來自己這裡,肯定是花錢還要擾民,所以就各種不配合,政府公文互相寫了好幾個月推卸責任,調近衛軍入首都一事始終無法啟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工人宣布罷工。罷工工人被解僱,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由於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部分該廠的工人找到繼續罷工的理由。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但首天沒有人死傷。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雲集在聖彼得堡,局勢漸趨緊張。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二月革命終於爆發。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尼古拉二世政府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由於俄羅斯工廠主的大部,工人階層的相當部分都是舊禮儀派教徒出身,所以同樣信奉舊教的哥薩克軍隊除了1905年那次之外,幾乎沒有參與過鎮壓工人遊行的事情,當時有幾個哥薩克大首領特意請求尼古拉二世不要把哥薩克部隊投入鎮壓工人遊行。但後來哥薩克軍隊開始襲擊警察導致秩序大亂,加上有九萬後備役駐軍譁變攻擊監獄和政府機構。這個時候,皇帝深感不安,於是解散了杜馬,並下令選出一個臨時委員會。

皇帝退位

尼古拉二世得悉彼得格勒的示威,並決定乘火車到彼得格勒維持大局,以期改善情況。然而,他返國的真正原因不只於此,主要是因為他的子女們染上麻疹,包括他的唯一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故此皇帝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普希金市沙皇村陪伴太子公主們。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他退位

3月15日 (儒略曆3月2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並提名其弟米哈伊爾大公繼承帝位。但是,由於彼得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絕登基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從1917年2月28日的二月革命推翻皇帝後,俄羅斯的政體成為二元制

注釋

參考資料

拓展連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