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催產素(Oxytocin),其藥物名稱為Pitocin,也有其他名稱,是由人工合成的催產素[3][4]。其醫療用途包括使子宮收縮(引產)、催生、以及產後出血的止血[3]。若用在這些用途上,會用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方式給藥[3]。
臨床資料 | |
---|---|
讀音 | /ˌɒksɪˈtoʊsɪn/ |
商品名 | Pitocin, Syntocinon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懷孕分級 |
|
給藥途徑 | 鼻噴劑、IV、IM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30% |
藥物代謝 | 肝臟或是其他方式(透過催產素酶) |
生物半衰期 | 1–6 分鐘(靜脈注射) ~2小時(鼻噴劑)[1][2] |
排泄途徑 | 膽汁和腎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50-56-6 |
PubChem CID | |
IUPHAR/BPS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43H66N12O12S2 |
摩爾質量 | 1007.19 g/mol |
3D模型(JSmol) | |
| |
|
催產素作為醫療用途時,會引發強烈的子宮收縮,為胎兒健康帶來風險[3],懷孕女性常見的副作用為想吐、心跳過緩[3],嚴重的副作用有因劑量過重導致子宮破裂以及水中毒[3],對此藥過敏反應可能為過敏性休克[3]。
催產素做為藥物的應用開始於1911年。早在1911年,醫生就已在臨床上應用含有催產素的腦下垂體萃取物,也就所謂的「後葉催產素」,來促進子宮收縮以對治難產的問題。[5]但在此種腦下垂體萃取物做為藥物並於臨床上得到應用後的40多年,到了1952年,催產素的本體才被發現並被分離[6][7],並在1953年為美國化學家文森特·迪維尼奧首次人工合成。催產素是醫療系統內最有效且安全的必需藥物之一,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中[8];2014 年,在發展中國家的批發價約在一劑 0.1 美金到 0.56 美元之譜[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