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伯恩哈德·菲利普·莱纳赫(Adolf Bernhard Philipp Reinach,1883年12月23日—1917年11月16日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家(属慕尼黑现象学派)、法学理论家。

Quick Facts 阿道夫·莱纳赫, 出生 ...
阿道夫·莱纳赫
出生1883年12月23日
德意志帝国美因茨
逝世1917年11月16日 (享年34岁)
比利时迪克斯迈德
国籍德国
机构慕尼黑大学
哥廷根大学
时代二十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慕尼黑现象学派
主要领域
现象学
法律理论
著名思想
负面判断理论
负面事态
Close

生平

1883年12月23日,莱纳赫出于德国美因茨[1]的一个显赫的犹太家庭。[2]莱纳赫最早在美因茨的奥斯特大学预科学习,并开始对柏拉图感兴趣,后来于1901年进入慕尼黑大学,跟随西奥多·利普斯学习心理学哲学。在利普斯学生的圈子里,他认识了约翰内斯·道伯特莫里茨·盖格奥托·塞尔兹英语Otto Selz阿洛伊斯·费舍英语Aloys Fischer等人。从1903、1904年开始,莱纳赫投入越来越多的经历来研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著作,尤其是《逻辑研究》。

1904年,莱纳赫在利普斯指导下以《刑法理论中的理由概念》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05年,莱纳赫计划继续在慕尼黑学习并攻读法学学位(同时结识了亚历山大·普凡德尔),但后来决定去哥廷根跟随胡塞尔学习。在那个时期,由于胡塞尔著作的启发,利普斯的很多学生(由道伯特领头)决定离开慕尼黑直奔哥廷根,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慕尼黑对哥廷根的入侵”。

1905年,莱纳赫回到慕尼黑完成他的法学研究,1906年至1907年在图宾根继续学习。莱纳赫出席了法律理论家恩斯特·贝林英语Ernst Beling的几场关于刑法的讲座和研讨会,他给莱纳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莱纳赫后来的著作有很大的启发。 1907年夏天,他参加了首次国家法律考试,又前往哥廷根出席了与胡塞尔的讨论会。

在胡塞尔的帮助下,莱纳赫于1909年获得了哥廷根大学的任教资格。从他的讲座和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当时他也受到安东·马蒂英语Anton Marty约翰内斯·道伯特的影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胡塞尔。之后来看,莱纳赫的课程似乎启发了几位年轻的现象学家,如Wilhelm Schapp,迪特里希·冯·希尔德布兰亚历山大·夸黑艾蒂特·史坦茵)。除了开设现象学导论课程之外,莱纳赫还讲授柏拉图康德

在这一阶段,胡塞尔着手对他的主要著作《逻辑研究》进行彻底的修改,并希望莱纳赫提供帮助。此外在1912年,莱纳赫与莫里茨·盖格和普凡德尔一起创办了《哲学与现象学年鉴》,胡塞尔担任主编。

除了在现象学和哲学领域的一般工作,莱纳赫也被看作是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先驱:他的《民法的先天基础》系统地说明了作为表现性话语的社会行为以及民法的先天基础。莱纳赫的工作主要基于胡塞尔《逻辑研究》中对意义的分析,同时也基于道伯特对这种分析的批评。同一时期,普凡德尔也曾对命令、承诺等进行研究。

胡塞尔于1913年发表《观念I》(《纯粹现象学通论》)之后,许多现象学家对他的新理论持批判态度,而慕尼黑现象学派也随之有所反应,如莱纳赫、道伯特以及其他人选择更拥护胡塞尔早期的《逻辑研究》。慕尼黑小组并没有追随胡塞尔的观念论和先验现象学,而保持实在论的倾向。

莱纳赫与其妻子一同改信了路德教[3][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莱纳赫自愿入伍。莱纳赫经历多次战斗并被授予铁十字勋章,最终于 1917年11月16日在法兰德斯的迪克斯迈德身亡。

主要著述

  • Über den Ursachenbegriff im geltenden Leipzig: J. A. Barth 1905, English translation: "On the Concept of Causality in the Criminal Law," Libertarian Papers 1, 35 (2009).
  • "William James und der Pragmatismus," in Welt und Wissen. Hannoversche Blätter für Kunst, Literatur und Leben (198): 45-65 1910.
  • "Kants Auffassung des Humeschen Problems" in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und philosophische Kritik 141: 176-209 1911.
  • "Die obersten Regeln der Vernunftschlüsse bei Kant" in Kant Studien 16: 214-233 1911.
  • Zur Theorie des negativen Urteils. in Münchener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en. Festschrift für Theodor Lipps. Ed. A. Pfänder. Leipzig: J. A. Barth 1911. pp. 196–254
  • "Die Überlegung: ihre ethische und rechtliche Bedeutung I" in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und philosophische Kritik 148: 181-196 1912.
  • "Die Überlegung: ihre ethische und rechtliche Bedeutung II" in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und philosophische Kritik 149: 30-58 1913.
  • "Die apriorischen Grundlagen des bürgerlichen Rechtes" in Jahrbuch für Philosophie und phä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1: 685-847 1913.
    • Also as a special edition (Sonderdruck), Verlag von Max Niemeyer, Halle a. d. S. (pp. 1–163), 1913.
    • Re-edited as: "Zur Phänomenologie des Rechts. Die apriorischen Grundlagen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with a preface by Anna Reinach) Munich, Kösel, 1953.
  • "Paul Natorps 'Allgemeine Psychologie nach kritischer Methode'" in Göttingische gelehrte Anzeigen 4: 193-214 1914.

莱纳赫的著作集: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Ausgabe mit Kommentar(分两卷,München:Philosophia Verlag 1989. ),由K. Schuhmann和B. Smith负责编辑出版。 一些电子文本和翻译参见此处。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