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迷(英语:Furry fandom)又称“兽控”、“福瑞控”、“福瑞”,是指喜好拟人化虚构动物角色的次文化群体[1][2][3],这些拟人化动物的特征常包括有人类智慧、有面部表情、有听说能力、双足行走、穿著衣物等。另外,兽迷一词也可用于指称在网路或聚会活动上集结的群体[4],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一种粉丝文化的表现。

Thumb
参加兽迷聚会的人

历史

兽迷的狂热起源于1970年代的地下漫画运动,这是一种描绘露骨内容的漫画书类型[5]。1976年,一对漫画家创建了业馀新闻协会Vootie,致力于以动物为中心的艺术。它的许多特色作品都包含成人主题,例如“猫舞者奥马哈”,其中包含露骨的性行为[6]

根据同人圈历史学家 Fred Patten 的说法,兽迷的概念起源于1980年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科幻大会[7]。早在1983年,兽迷一词就已在同人杂志中被使用,并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该亚文化的标准名称,当时它被定义为“有组织地欣赏和传播有关兽迷的艺术和散文,或虚构的哺乳动物拟人角色”[8]。然而,兽迷们认为兽迷群体的起源要早得多,1965年发行的《白狮金巴》等虚构作品,1972年出版的理查德·亚当斯的小说 Watership Down 和1978年的电影改编,以及迪士尼的《罗宾汉》作为经常被引用的例子[7]。1990年代的“有趣的动物角色”的爱好者和兽迷割席,旨在避免与“兽迷”一词相关的包袱[9]

在1980年代,兽迷开始出版同人杂志,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交群体,到1989年举办了第一次兽迷的大会[10],该大会在加利福尼亚州科斯塔梅萨的布里斯托尔广场假日酒店举行[11]。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互联网开始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并成为兽迷最流行的社交方式[12],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也成为兽迷互相交流的热门场所[13]

灵感

寓言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和奇幻作品,以及以拟人化动物为特色的卡通片,通常认为是兽迷圈最早的灵感来源。[7]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与非兽迷的对照组相比,自认为是兽迷的对照组中,有较高比例的人在孩童时期“非常喜欢”卡通片,并且回忆看它们的频率也明显更高。与社区以外的人相比更有可能喜欢科幻作品。[14]

活动

根据2008年的一项调查,大多数兽迷认为视觉艺术、习俗、文学和在线社区对粉丝文化非常重要。[15]兽迷以男性为主,调查报告称约80%的受访者为男性。[16][15][17]

工艺

具有工艺技能的粉丝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毛绒玩具,并且还制作了称为兽装Cosplay服装,[18]穿著这些服装是为了娱乐或参加游行、化妆舞会、舞蹈或筹款慈善活动(作为艺人)。[19]兽装的设计范围从具有简单结构和类似运动吉祥物的设计[14]到具有更复杂功能的设计,包括活动颚机构、动画部件以及其他功能。兽装的价格从500美元(用于类似吉祥物的设计)到1000 美元(用于包含电子动画的模型)不等。[20]虽然大约80%的兽迷没有全套兽装,[16][15][14]他们经常将其昂贵的成本作为决定性因素,[14]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兽迷和他们参加的聚会持积极态度。[16][15]一些粉丝也可能穿著“部分”套装,仅由耳朵和尾巴或头部、爪子和尾巴组成。[14]

角色扮演

由毛茸茸的粉丝创造的拟人化动物角色,称为“兽设”(英语:fursona),[21]用于MUD[22]网路论坛或电子邮件列表中的角色扮演[23]各种物种被用作这些角色的基础,尽管许多兽迷(例如2007年调查的超过60%的人)选择将自己定位为食肉动物[24][25]

聚会

Thumb
兽迷在Midwest FurFest 2006准备赛跑

兽迷们在世界各地创建了许多兽迷聚会(简称为:兽聚)。兽聚可以让兽迷们聚在一起买卖兽文化艺术品,参加工作坊,穿戴兽装和参与社交活动。[26]

网站和在线社区

互联网中有大量兽迷网站和在线社区,例如艺术社区网站Fur Affinity、Inkbunny、SoFurry和Weasyl;社交网站Furry 4 Life和FurNation和一个协作的兽迷维基WikiFur。[27]

有几部以动物角色为主题的网络漫画,都是由兽迷或为其创作。其中一部漫画T.H.E. Fox于1986年首次在CompuServe上出版,比万维网早几年,[28]另一部由Bill Holbrook创作的Kevin and Kell同时获得了网络漫画家选择奖英语Web Cartoonists' Choice Awards和大熊座奖(Ursa Major Award)。[29][30]

性方面

同性恋和双性恋在兽迷中的比例比其他人高出大约10倍。根据四项不同的调查,14-25%的兽迷是同性恋,37-52%是双性恋,28-51%是异性恋和3-8%的其他形式的替代性关系。[16][17][31][32]大约一半的受访者报告说他们有恋爱关系,其中76%的人与另一位兽迷有恋爱关系[16]。兽迷的狂热中性方面的例子包括色情艺术和以兽人为主题的网络性爱[33][34]。术语“yiff”有时用于表示同人圈内的性活动或性材料——这适用于亚文化内的性活动和互动,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35][36]

对兽迷的角色的性吸引力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问题。在一项针对4,300名兽迷受访者的调查中,37%的人回答说性吸引力在他们的兽迷活动中很重要,38%的人持矛盾态度,24%的人回答说这与他们的兽迷活动几乎没有关系[32]。在较早的一项在线调查中,33%的兽迷受访者回答说他们“对兽迷有浓厚的性兴趣”,另有46%表示他们“对兽迷有轻微的性兴趣”,其馀21%表示他们有“对兽迷的非性兴趣”。该调查特别避免了面向成人的网站,以防止偏见[17]

在2013年的一次兽迷大会上的另一项调查发现,96.3%的男性兽迷受访者表示观看兽人色情内容,而女性的这一比例为78.3%;男性估计他们看到的所有的兽人艺术品中有50.9%是色情的,而女性则为 30.7%。与非色情艺术品相比,调查的受访者略微偏爱色情的兽人艺术品。17.1%的男性报告说,当他们观看色情内容时,他们完全是或几乎完全是兽人的色情内容,只有大约5%的男性表示色情是让他们成为粉丝的首要因素。[37]

2008年进行的一项匿名调查发现,17%的受访兽迷被认定为动物爱好者。1997年至1998年进行的一项较早的调查报告称,大约2%的兽迷受访者表示有恋兽癖倾向,不到1%的对毛绒玩具有性欲。有人提出,较老、较低的结果,甚至低于一般人群的估计值,是由于面对面询问受访者的方法,这可能导致了社会期望偏差。[31][38]

公众认知与媒体报导

连线》、[39]Loaded英语Loaded (magazine)[40]名利场[41]等杂志早期对兽迷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性方面。对兽迷的虚构描写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如《辛普森一家》、[42][43]仁心仁术》、[44]CSI犯罪现场》、[45]德鲁·凯里秀英语The Drew Carey Show》、[46]MTV上的Sex2K、[47]我家也有大明星》、[48]1000种死法》、[49]Tosh.0英语Tosh.0[50][51]Check It Out! with Dr. Steve Brule英语Check It Out! with Dr. Steve Brule[52]和《超级制作人》。[53]大多数兽迷声称这些媒体描述是误解,[54][55]而最近的报导重点则侧重于揭穿与兽迷相关的神话和刻板印象。[56]一位参加Anthrocon 2006的记者指出,“尽管《名利场》、MTV和《CSI》给他们留下了狂野的形象,但兽迷聚会不是关于穿著狐狸服装的怪人之间的变态性行为”,聚会参加者“并不比我们更有性趣”,[57]而兽迷聚会是关于“人们交流和在素描本上画动物和漫画人物”。[35]2007年10月,由于媒体限制,Hartford Advocate的一名记者卧底参加了FurFright 2007。她了解到这些限制是为了防止错误信息,并报导她所预料的丑闻行为并不明显。[58]最近对兽迷的报导比较平衡。据Ian Wolf所说,2009年BBC的一篇题为“Who are the furries?”的文章是第一部获得大熊座奖提名的新闻报导,这是拟人化领域的主要奖项。[12][59][60]

密尔瓦基酿酒人队的广播员吉姆·鲍威尔在聚会前一天与Anthrocon 2007的与会者同住一家酒店,并报导了对兽迷的负面评价。[61]匹兹堡市中心的几家企业在活动期间欢迎兽迷,当地企业主在商店外制作特殊的T恤,并在商店外用粉笔划出爪印以吸引与会者。[62]Anthrocon的首席执行官Samuel Conway博士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给我们好奇的目光,但他们是善意的好奇目光。我们在这里玩得开心,人们在这里玩得开心,每个人都赢了”。[63]温哥华一家临时安置一些叙利亚难民的酒店里举行的兽迷聚会之后,产生了积极的报导。尽管工作人员有一些担忧和警告称,如果这两个群体互动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文化冲突,但难民儿童总体上很高兴见到参加聚会的人,尤其是那些穿著兽装的人,他们看起来像卡通人物一样。[64][65]

根据兽迷的调查,大约一半的兽迷认为公众对粉丝的反应是负面的;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表示,公众对他们的反应比他们对大多数兽迷的反应更消极。[15]兽迷相信他们将被描绘成“主要痴迷于性”,这导致了媒体和社会研究人员的不信任。[12]

此外,兽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到2016年,电影公司华特迪士尼工作室电影将他们的动画片《动物方城市》预发行给粉丝,以鼓励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事实证明该片取得了重大批评和商业成功。[66]

社会学方面

Thumb
某些兽迷会制作并穿上代表自己动物角色的服饰

国际拟人研究项目 (IARP) 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学科的社会学家组成的团队,以Plante、Reysen、Roberts和Gerbasi为主,一直在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量化收集兽迷的数据。他们2016年将多项经过同行评审和自行发表的研究报告收集成册出版。[67][68]他们的调查结果是,成年兽迷的平均年龄在23到27岁之间,超过75%的兽迷报告年龄在25岁或以下,88%的成年兽迷年龄在30岁以下。由于职业道德原因未成年人没有包括在研究中,但IARP估计20%的人未满18岁。[68]:4–778-85%的兽迷是男性,其馀的则是女性;虽然大多数是顺性别者,但有2%是跨性别者[68]:1083-90%的兽迷自认为是白人,少数兽迷自认为是亚裔 (2-4%)、黑人 (2-3%) 和西班牙裔 (3%)。[68]:7–1021%的毛茸茸的人认为自己是马迷,44%的人认为自己是动漫迷,11%的人认为自己是运动迷。[68]:32-33兽迷作为一个群体,与普通美国人或其他类似的粉丝群体(如动漫迷)相比,在政治上更加自由,宗教信仰更少,[68]:18同时仍然包含有争议的团体,例如新纳粹分子和另类右翼活动家,他们的隶属关系部分是开玩笑的,部分是认真的。[69]在宗教偏好方面,23.5%的兽迷自认为是基督徒,16.8%是无神论者,16.8%是不可知论者,11.0%是异教徒/威卡教,2.4%是佛教徒,1.2%是犹太人,1.1%是自然神论者,0.9%为撒旦教徒,26.2%为“其他”(包括“有自己的信仰体系、犹豫不决、拒绝回答或拥有不寻常信仰体系的参与者”)。[68]:16大约70%的成年兽迷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高等教育。[68]:12

在兽迷爱好者中,最普遍的行为之一是创造兽设——一种拟人化的动物代表或化身。超过95%的兽迷都有兽设。近一半的兽迷报告说他们只有一只兽迷来代表自己;相对较少的兽迷有超过三或四个兽设;部分原因是对于许多兽迷来说,他们的兽设是他们理想自我的个人重要、有意义的代表。最受欢迎的毛皮动物包括狼、狐狸、犬、大型猫科动物和龙。数据表明,人格特征与不同的兽设物种之间通常没有关联。[68]:50–74然而,与身份相比,当以日常身份思考自己时,兽迷报告了不同程度的人格特征。[68]:129–133一些兽迷认为自己一部分非人类:35%的人说他们不觉得自己是100%的人类(与非兽迷的7%相比),39%的人说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会成为0%的人类(与非兽迷的10%相比)。[68]:78

包容性和归属感是兽迷圈的核心主题:与动漫或奇幻运动等其他粉丝团的成员相比,兽迷更有可能认同他们粉丝社区的其他成员。平均而言,一个兽迷的朋友有一半自己也是兽迷[68]:123–133在全球意识(对世界的了解和与世界上其他人的联系)、全球公民身份认同(与全球公民的心理联系)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兽迷对自己的评价更高。[68]:18

在兽迷圈里定义现实世界里一个人的基本要素都属次要,兽迷圈子被形容为“人均社恐”,兽圈是“社恐人待著最舒服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社交面孔是他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设定而不是他们本体,用虚拟的身份社交可以谈论难以启齿的事情而不用担心遭到指责[70]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