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是一个方法论关于纪律化、系统化地对于写作或口述的论说进行分析。虽然批判通常被理解为找出错误和否定性的论断,[1] 但它可以包含优点的辨认,在哲学传统中它同时代表一种力行怀疑的方法。[1] 当代对于批判的概念已经很大程度地受启蒙时代影响,透过他们对偏见和权威的批判,与他们拥护在宗教和政治权威的自主与解脱。[1]

“批判”一词在唐宋时期已有使用,如司马光的《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而其术语化的历史则承袭自法文,从古希腊文κριτική (kritikē)发展而来,意思是“判断的官能” 也就是发觉人事物价值的能力。[2]

历史沿用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3]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范水判牍的,遇到关着奸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什么来?”

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

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在哲学中批判一词的意思

哲学是批判性思想的应用,也是纪律化的实作去处理理论/实作的问题。在哲学文本中,例如法律或学术,批判大多受影响于康德的使用,他的意思是:对于人类的有效性与容限或一组哲学声称的映照性检验。这在现代哲学中被扩充去指涉一组系统化的探询,去审问概念理论纪律的条件和后果;或是做为逼近或/且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有效性的限制。“批判性的观点”,在这个概念下是教条观点的反义。

康德是这样写的:

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当作是另一个客体观念底下的事物,而这组成了某个原则去理解并决定它对此的一致性;那我们是教条式的去处理这个概念。当我们仅是把它当作对于认知官能的参照,因而转向关于思考它的主体性的(主观的)条件,而没有轻易承诺去决定任何关于它客体的事情;如此,我们便单单只是批判地处理它。[4]

黑格尔扩张了这个词的意思,它用来去意指某种系统性的审问,且能够探询教条、指示的边界。 这样的扩充,促使对社会的批判想法的形成,如马克思的《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1859)。这是一本对当年经济模型和时代的想法,在该书中所勾勒的想法,以及此后所兴起的许多想法,都可以说是在此脉络底下。 透过把批判当作新争论的基础,更进一步地批判就可以在事实得出之后再度被应用,也就是将该批判作为一个新的教条便可以开启新的争论,再度进行更深的批判,如此反复。“批判”的概念是法律、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础还有它们的实作,例如在写作的分析和评估上,不论是写实、音乐性或其他扩充的文字性作品。[5]

参看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