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瓜石社(日语:金瓜石社/きんかせきしゃ Kinkaseki Sha),俗称黄金神社,是一座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金瓜石的神社遗迹,又称山神社,为日治时期台湾第一座具完整神道信仰空间而兴建的神社,也是继明治30年(1897年)1月13日镇座之台南开山神社之后,于台湾所兴建的的第二座神社。[1]
2007年,该神社借由台北县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列为文化资产保存,目前神社遗构作为新北市立黄金博物馆的展区对外开放民众参观。其遗迹群至今也新北市市定古迹。[2]
1 sources
历史
9 sources
在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于1896年(明治29年)颁布了“台湾矿业规则”,随著此法规的实施,日本人在金瓜石地区建立了一整套的采矿到制炼系统。1897年1(明治30年)10月[3],田中组开始在金瓜石矿山进行开发。为了巩固治安,于翌年(1898年)在本山大金瓜岩嶂东侧平地间建立了金瓜山神社,并于同年3月2日进行镇座仪式。[1]后来,在1914年左右,神社迁移到现址。[4]
1933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接管了金瓜石矿山,因应总督府推行的“一街庄一神社政策”,以及矿山经营的兴盛,神社于1936年4月决定于原地进行扩建,并在1936-1937年间对金瓜石神社进行扩建、拜殿、本殿的重建工程,并增设了休憩所及外苑,使金瓜石神社与周遭区域成为当地主要的信仰中心。[5] [6][7]
根据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林承纬的研究,依据现有的图像资料和田野调查,以及参与金瓜石社祭典的耆老张阿辉(昭和元年出生)的口述历史,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以证明金瓜石神社曾经迁移过的证据。[1]。
5 sources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神社遭到废除并遭破坏弃置,1972年2月,在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后,内政部于1974年颁布“清除台湾日据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应彻底清除日治时期神社,意图去日本化,使得各地神社开始进行拆除工程。[8]随著1980年代晚期,金瓜石地区的矿产减少和台金公司结束当地的矿业营运,台湾电力公司于瑞芳镇接续该地矿业设施的管理,以维护在地文化资产。后经重新认定后,将神社现有遗迹均被划分于黄金博物园区园区范围内的古迹建筑,台视八点档连续剧《流氓教授》亦曾于此地取景。
2000年,金瓜石神社获选为台北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以及台湾历史建筑百景的第94名。[9]随著黄金博物馆正式成立,为了开明确展示矿业文化主题与生态博物馆,金瓜石神社开始进行修复工程,开放民众前往参观。2007年3月14日,金瓜石神社经公告指定为台北县县定古迹,后因五都升格而改为新北市市定古迹。
2017年,由于神社遗迹本身已受严重之风化,洗石子剥落问题导致古迹建造物劣化现象与速度明显,黄金博物馆因而启动金瓜石神社修复计画,并由建筑师张兴杰以残迹保留、保护梁柱不倒方式修复古迹主题,期间则发掘出外苑、第一代神社鸟居、石灯笼等珍贵文物,并依历史文献沿著参拜道路种植百棵樱花树,该修复作业历经五年完成,并在202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民众参观。[10][11][12]
4 sources
设施
最初形制上,金瓜石神社设有基本的神社配置,除配置参道、石造明神鸟居、切妻造手水舍、入母屋造拜殿(柱子为混凝土造)、流造本殿、旗杆座五基、入苑铜牛一基、石造和混凝土造灯笼数对。在1937年的改建工程时,第二代神社则在第一代神社的原地上进行重建,并在此次改建工程中,将鸟居改建为石造靖国鸟居、拜殿本殿改为神明造,并设置休憩所。[4]。
当代,金瓜石神社所保存的遗构,绝大量为第二代神社时期的营建构件,包括二、三之鸟居、完整石灯笼四对、旗帜台数对、拜殿柱子及神社基坛,以及部分出土的第一代神社遗迹。
1 sources
因应兴建于山地上,金瓜石社现存留的主要建筑残迹主要包括在社殿建筑物下方的“基坛”,并根据结构差异分为下层台基和上层台基两个部分。其中,下层台基是由人工打石而成,并使用以上下交错平砌的“布积”方式使石块排列整齐,最底下的部分为延石,而阶梯部分则使用红砖砌成两侧线性造型的侧翼,这使侧翼的下层阶梯上形成高度不对等的状况,不过可能是因为后期经过改建,原始样貌已不可考。
本殿上层台基则使用钢筋混凝土和人造洗石子作为材料,四阶阶梯顺著“登高栏”攀升,最上方是被围塑舍殿的“组高栏”。组高栏的外观具有仿石的凹框斩面,使用水泥砂浆、混合石粒打毛而成的仿石工法。中央部分以类似仿木的束石切割而成,四边则使用从木构架发展出来的装饰形式“跳高栏”以形成混凝土造的跳高栏,在保留了木构架的式样同时,也以混凝土材料实现了木构形式的建筑手法。
2021年1月19日至1月27日的修复计画期间,修复人员曾在神社外苑周围区域发现更多的墙基遗构,包括以砾石混拟土造方型的墙基残骸,总长约19公尺,该遗构在过去曾作为结构面层构件、扶手柱构件、洗石子构件、砖造混拟土构件等工法之用处,同时在神社的游园地喷池遗迹周围也发现了散存遗构。
金瓜石社的外苑参道中原有三座靖国鸟居,现存两座,该鸟居形式为神明鸟居的亚种造型,其中二之鸟居位于参道入口,三之鸟居则在进入内苑的入口位置。正面左右两侧柱部份分别刻有“纳”及“奉”,背面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昭和拾贰年七月吉日建之”及“金瓜石矿山一同”字样。
两座鸟居均以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表面层为洗石子。其柱身垂直竖立,笠石则是直线无弯曲。贯石则没有突出于柱子之外,柱子下方还有圆形的“龟腹”基座,参道沿线则设置了石灯笼,两两一组地分布在指路之用。
第一代鸟居的残存构件于2021年修复工程被发现,该鸟居约于1898年所设立,其形式为“明神鸟居”,鸟居的笠石、岛石于清理本殿后方山壁土沟时所发现,该结构分为两段,约172公分至162公分长,接合约为324公分,额束、贯石、柱石等截断结构等构建则于原基座旁边坡石堆所发现,由于多数区域呈现残破、破裂状态,该鸟居无法进行修复,并已平躺形式于黄金博物园区进行静态展示。
拜殿是神社进行祭祀仪式和进行参拜的场所,金瓜石社的第一代拜殿采用“入母屋造”形式,即在母屋前再建一个较小的屋子,形成向外突出的状态。第二代神社的建筑风格,则采用了日本最高级神宫伊势神宫本殿的“神明造”样式。该建筑风格基于掘立柱、切妻造、平入等神明造的基础样式。在屋顶的最初设计上原本仅使用铜板覆盖,然而现今所留存的建筑遗构,只留下十根钢筋混凝土柱列。这些柱子是拜殿的主要结构支撑柱,并设有卡榫凹槽区域以提供屋顶支撑。
本殿为神社内最重要的建筑,作为祭祀者进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使用,金瓜石社的第一代本殿属于神社建筑常见的“流造”样式,其屋顶前方比后方长,呈现平入的形式。在1937年的改建时,第二代本殿则与拜殿改建成“神明造”样式。当前神社本殿已消失,其建筑遗构已不可见,独留地基结构,该地基为内部砖造,外覆洗石子的结构工法。
本殿遗址前仍存一座不明物,该物体原摆放位置及用途均不明,横宽约30公分,高度约15公分,上头刻有著“奉纳”字样。根据日本作家片仓佳史在《台湾土地‧日本表情》曾提及该物为香火钱投置钵盆。此外,本殿地基左右两侧原有狛犬一对,现已遭到撤去且下落不明。
在第二代神社的兴建中,曾大幅度扩宽园区面积以兴建外苑,该外苑位于第一鸟居至第二鸟居之间的区域,并设有花瓣型的喷泉、花园等公园设计,同时在部分用地上也作为矿业设施的作业场所使用,在神社荒废后,该游园地及矿业设施也被淹埋于芒草之中,并在2021年的修复工程中重新出土,并发现了部分喷泉设施结构及铁管、13公尺长的带状泉源石构、墙基等遗构。
金瓜石神社还留存著众多遗迹,包括幡旗座、旗杆座等设施,其周围原设有玉垣,现仅存少数玉垣遗构仍存留。[13]
石灯笼曾放置在神社参道或境内以提供照明使用,现存约四对石灯笼仍存,第一对包括参道入口处的一对石灯笼,左侧石灯笼背面刻有“金瓜石OO职员儿童”字样。第二对位于二之鸟居前侧,左侧石灯笼背面刻有“昭和拾贰年七月吉日”字样。第三对位于二之鸟居后方,该结构石灯笼现仅存下半部残件,部分石块刻有“奉灯”以及“坑夫中”字样,“坑夫中”是指矿工团体中心的意思,即这表示该石灯笼由当代矿工团体奉献的。其落款的真正意义,是代表金瓜石矿工们的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过因而时常被误认成“中夫坑”或“中央坑”。
拜殿前则有一对由台湾矿业株式会社取缔役所奉献的石灯笼,其左侧灯笼刻有“取缔役一同”字样,右侧灯笼刻有“昭和拾贰年七月吉日”字样。本殿旁另保存部分石灯笼的中台部件。原放置在神社的入苑铜牛乙座现已下落不明。2021年的修复工程中则出土了约三座石构件。
1 sources
主要祭事
金瓜石神社祭祀大国主命、金山彦命、猿田彦命,为日本矿业人之守护神。 [5][14]
每年例祭日为每年之6月28日,日本人举行山神祭之同日,正逢金瓜石台湾人迎妈祖的季节,大正、昭和时期日本人神社祭典常与台湾人的迎妈祖绕境共同举行,当神社祭典延期时,金瓜石的妈祖绕境亦随之延期[1][15]。
2 sources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