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旅游

旅游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贫困旅游

贫民窟旅游(英语:Slum Tourism)是一种旅游方式[1],游客们到贫穷的地区去观察贫穷人的生活。[2]埃塞俄比亚,或者一些发生过诸如飓风海啸自然灾害的地方往往是贫穷旅游的目的地,比如飓风卡特里娜发生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变成了一个贫困旅游的热点地区。

1885年纽约曼哈顿城区中的贫困旅游

起初在19世纪,这种旅游模式集中伦敦曼哈顿贫民窟。现在,贫困旅游在许多发中国家,如印尼肯亚巴西等国家更是风行。 批评家将贫困旅游的人比拟为窥视症者,他们在不幸的人身上掠奇,拍照,但并不能给这些苦难的人民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尽管有些参与贫困旅游的人会帮助这些穷人。[3][4]

历史

根据牛津英语字典,“slumming”这个单词的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884年。在伦敦,人们到白教堂或是肖迪奇参观的街区,观察贫民窟的生活。纽约市的富裕人士也开始前往移民聚集的下东城地区参观,如包厘街Five Points, Manhattan英语Five Points, Manhattan等,观察他们如何“如何苟活”。[5] 1980年代,南非的黑人居民组织了城镇游览行程,教育地方政府的白人他们是如何在当地生活的。这样的旅游行程,也吸引了许多想要知道南非种族隔离历史与发展的国际游客。[6]

在1990年代,国际旅游行程开始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贫民窟)纳为景点,这种旅游行程蔚为风潮,也多由大型的旅行公司负责经营与行销。举例来说,在开普敦,每年就有30万以上的游客前来参观当地的贫民窟。[7]

在2008,电影贫民百万富翁发行之前,孟买也是贫困旅游的目的地之一[3]。现在,贫民旅游的观念也得到媒体与学术界更多关注,2010年12月也在布里斯托举行了第一届贫民旅游会议。[8]

地点

贫困旅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人民前往发展中国家,通常以所访问地区的类型命名,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落,发达国家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旅游目的地。

  • 黑人聚集区:例如种族隔离后南非和纳米比亚。由于种族隔离和种族隔离的影响,南非的定居点仍然明显分为富裕的白人郊区和贫穷的黑人城镇
  • 法维拉旅游:巴西的贫民窟旅游
  • 朝鲜:富裕的东亚地区夹杂的一块长期自我封锁的经济孤岛
  • 发达国家中的贫困地区:比利时沙勒罗瓦是发达国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又一例证
  • 北京胡同:老北京四合院和拆迁棚屋中低端人口和新建成的现代化摩天大楼的两个世界

动机

根据旅游心理学,参观贫困地区的心理动机有可能出于满足自身的优越感、怀旧感等心理需要。

传统旅游业已走到末路,游客更想深入体验当地生活,抗拒在景点走马看花,渴望有真切体验。

许多社企借此赚取利润,既协助草根阶层赚钱改善生活,游客亦更了解社会贫困的前因后果,教人认识鲜有人知的难民困境。

所以贫困旅游也是深度旅游,旅客和基层都是双赢。

争议

探索贫困地区的主题旅游于国际,随著贫困旅游愈益广见,值得公众反思。

-在19世纪,英贵客爱观察贫困窟。其中到了1980年代,受种族隔离的南非黑人开放社区,欢迎外国游客入内见证白人政府如何打压黑人,赢得国际对南非黑人的同情和支持(资料来源于2017年9月18日香港经济日报)。虽然在各方面看上去,贫困旅游似乎都是有益无害,但却忽略了贫困区人们的感受。

-若果人们并不是因政府而贫穷而是自身因素呢?那便是我们忽略了贫穷窟居民的感受:不是全部人都愿意被其他人看到自己贫困的样子,更不想别人知道因贫困而去犯罪。“参观”别人的贫困,这是一种不被尊重及在心理层面上被触犯隐私(就算已经过同意)的行为。

-在示范效应的负面影响中,东道国努力工作的基层人民,都会因不满于辛苦的现状,他们觉得自己那么努力却都不可以像游客一样享受人生,于是嫉妒心及对生活的不满会驱使他们犯罪。

-除了同样的不满会出现在穷人身上,在穷人的自尊心上也是会受到一定的打击,再加上他们所受的教育水平都很低,难保会因此而做出非法行为。

-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中,贫民窟旅游有可能对东道国为该区脱贫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东道国可能视“贫穷”为该区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为保旅游发展,从而不去随意改变贫穷现象,以保持对旅客的吸引力。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