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虐待(亦称言语暴力、言语侮辱/责骂/辱骂/斥责、或精神侵犯)是一种心理或精神虐待形式,涉及使用口头、手势和书面语言对受害者进行攻击。[1]言语虐待可以包括骚扰、贴标签、侮辱、责骂、指责或对个人进行过度高声喊叫等行为。[2][3]这种行为可能使用贬义词,传递旨在恐吓、羞辱、贬低、诽谤或轻视他人的陈述[1][4][5]。这类攻击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情绪困扰。[1]
言语攻击和虐待影响所有人群、文化和个人。这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被认为是情感和身体伤害的一种形式。[6]这种行为使个人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并可能导致许多负面健康问题和障碍,如自杀念头、抑郁、身体健康问题、焦虑、强迫行为、人格障碍,甚至攻击性。[6][7][8]
类型
言语虐待的受害者可能会对其他人展现出虐待行为。言语虐待和言语攻击有多种形式。当个人了解言语虐待可能的表现方式时,其可以更好地分析并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言语攻击定义为一种特征或特质,驱使一个人不仅攻击自己的价值观和概念,还攻击他人的自我价值观和概念。
- 欺凌:使用身体、心理和言语攻击来威胁他人,迫使他们屈服于另一个人的意愿和或引起情绪困扰。[9]欺凌通常是单方面的,受害者并未挑起,可以存在于任何环境中。[9]
- 煤气灯效应:施虐者使受害者不仅对自己产生疑问,还对自己的理智产生疑问。虐待者倾向于以一种让受害者对自己的感知产生疑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质疑。怀疑煽动的影响包括个体将自己视为局外人,拥有低自尊心,并感觉在决策方面没有支持。[10][11]
- 指责/否认错误:当一个人错误指责另一个人进行某种行为时;当一个人否认自己对另一个人进行的可能已经或确实造成受害者伤害的行为,以自保和保护施虐者。(怀疑煽动也适用于这种类型的虐待)。[12]
- 冷处理/淡化:指施虐者试图减轻情况的严重性,并使其对受害者或旁观者显得微不足道。[13]
- 威胁:当攻击者以言辞或言语威胁受害者,使其感到恐惧、不安或被迫。[14]
- 人身攻击:是指使用冒犯性的语言或称呼来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在争论中获胜),或者是为了引起他人或情境的负面反应。这种行为常常以无视情况事实的方式来诱导拒绝或谴责。[15]
影响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多年来不断受到言语虐待,他们会产生持续的不信任、羞耻、怀疑、内疚和自卑感。[7]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儿童是父母进行言语攻击的受害者。[6]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内(通常在2至19岁之间)的心理、社交和人际发展。[16][6]研究发现,年幼儿童的言语虐待行为通常是透过成年角色模型(如父母或照顾者)学会的。[17]照顾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言语来虐待儿童:拒绝承认儿童的价值、使儿童与社交经验隔离、用言语攻击恐吓儿童、忽视儿童的需求、扭曲儿童对世界的看法并教他们认为不良行为是正常的、对儿童进行言语攻击,以及过度推动儿童以比其年龄正常发展速度更快的速度成熟。[17]经历母亲的言语虐待的儿童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更有可能发展出人格障碍,还可能出现强迫症特征和自恋行为。[7]
研究发现,言语虐待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无端自责,并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这种虐待在学生中可能透过他们的同学和教授体现出来。[8]儿童时期经历的言语虐待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会延续到青年时期,当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并成为青年时,他们更容易经历更多这些负面情绪、障碍,甚至在成年后更容易滥用药物。[7][8]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表明,最具影响力的言语虐待形式之一是同龄人之间的言语虐待,言语虐待会起始于一个学生无端指责另一个同学做了某事,然后升级为叫喊、咒骂和使用贬低性词语;这种虐待与学生陷入抑郁情绪、发生焦虑、愤怒敌意和其他情绪障碍有关。[8]
研究表明,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在包括小学和中学的场景中,男孩和女孩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言语攻击。男孩更多地受到辱骂和威胁,而女孩则更多地受到性别侮辱。作出言语虐待的女孩之所以采取虐待行为,是因为她们反过来也是同龄人或教师的欺凌和言语虐待的受害者。其中一些女孩可能展示了被同龄人和教师认为是错误的性别、女性特质和社交年龄,这是根据同龄人和教师的判断而言的。[18]男孩通常对待其他男孩和女孩时会采取言语虐待,这表明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特质是他们之间建构男子气概的手段。一般情况下,男孩被描绘为需要表现得“强硬”或符合传统男子气概的形象,因此他们常常通过言语虐待来排斥女孩,使其不受欢迎。[18]作出言语虐待的女孩之所以采取虐待行为,是因为她们同样成为同龄人或教师欺凌和言语虐待的受害者。根据同龄人和教师的评判,其中一些女孩可能展现出被认为是错误的性别、女性特质和社交年龄的特点。 [18]
在某些情况下,受害者可能成为施虐者。研究表明,经历过与父亲的言语冲突或虐待的西班牙裔女性也会与女儿发生言语冲突或虐待。当西班牙裔母亲对丈夫施加高度的言语冲突或虐待时,她们的女儿很可能也会与他们她们的父母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也预测到女儿将与她们的伴侣发生相同的冲突。[19]在美国,大学年龄的女性是一个容易受到言语攻击的群体。80%的这些女性意识到言语虐待是一个严重的持续问题,其中25%的人报告曾在亲密关系中经历过言语虐待。[19]在其他情况下,358名低收入孕妇中的65%声称在怀孕期间经历过言语或身体虐待,年轻女性的虐待率显著更高。[20]
职场可以成为言语侵略的温床。人们针对少数族裔使用种族歧视的言辞、种族歧视性评论和贬低性词语。尽管在职场中,社会变得更加包容,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解决,但施虐者仍然找到了在办公室中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对少数族裔进行虐待的方法。这种虐待更加隐蔽,但侵略者仍然以诋毁和贬低性评论对少数族裔在职场上造成严重伤害。[6]在一项调查中,1000名护士接受了问卷调查,46%的人回答了问题,其中91%的护士声称他们在过去一个月内经历过言语虐待,超过50%的人表示他们觉得无法应对这种虐待。[21]那些曾经是言语虐待和职场虐待的受害者的成年人更容易患上精神健康问题和社交障碍。[8]
在恋爱关系中,尤其是存在身体和言语虐待的关系中,研究发现,当夫妻发生冲突时,53%的受害者表示身体侵略是引发冲突的因素,而33%的施虐者声称言语侵略是导致问题升级的因素。[6]受害者和施虐者对于导致虐待升级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并不奇怪。在婚姻关系中,常常可以看到,如果其中一方(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无法将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有效地传达给伴侣,他们会选择对伴侣使用言语侵略,反而在关系中造成更多的困扰和冲突。与职场类似,经历过家庭暴力的成年人也会受到精神健康和脑形态的影响。[8]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