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英荷澳司令部(英语:American-British-Dutch-Australian Command,常缩写为“ABDACO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初期,同盟国于东南亚战区设置的联合司令部,负责指挥该区的所有部队,司令为英军将领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主要目标是维护“马来亚屏障”(Malay Barrier),以从新加坡沿著荷属东印度群岛最南端的一系列岛屿构筑的防线之安全。然而在实务上,“美英荷澳司令部”可说是相当失败,组织难以整合,司令部只得将指挥权下放至各区地方司令员,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最终为日军各个击破,本司令部仅维持数星期即解体,也成了日后同盟国再次组织多国指挥机构时用于参考的失败案例。
“美英荷澳司令部”于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正式确立。12月29日,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宣布由阿奇博尔德·韦维尔担任这个新任司令部的总司令。1942年1月1日,“美英荷澳司令部”正式成立,其权责范围广大但军力分散,西起缅甸西部,东至的荷属新几内亚、菲律宾,甚至印度与夏威夷也包括在内,然而有许多战区实际上由当地指挥官全权处置,如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就实际上完全控制了菲律宾的所有盟军部队。另外在韦维尔个人的坚持下,澳大利亚北部的西半部也被划进了“美英荷澳司令部”的负责区域,而该国其他地区则由其本国所控制,巴布亚新几内亚亦为如此。
“美英荷澳司令部”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维护“马来亚屏障”(Malay Barrier),守住新加坡沿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由岛屿构成的防线,令盟军于印度洋以及西南方通往澳洲的航线得以安全畅通,然而这个任务极度困难,日军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实力非常强大,远非盟军所及。由多国组成的盟军联合司令部协调也困难重重,四国部队并未一起训练过,装备差异、语言不通,且各国政府战略顺位有别,英国极尽所能地控制住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因母国于1940年被德军占领,其军事能力严重下降,只得专注保住殖民地中最重要的爪哇岛、澳大利亚政府将重心放在北非和欧洲的战事,并无多少可用的军事资源、美国则仅注重于菲律宾。
“美英荷澳司令部”初期曾在1942年1月24日的巴厘巴板战役取得部份的成功,破坏了日军6艘登陆艇,但仍未能完全制止其登陆攻占婆罗洲的油田。随著日军在东南亚各地的胜利,“美英荷澳司令部”已陷入瘫痪。2月15日,在司令部所在的新加坡被日军攻陷后,“美英荷澳司令部”已丧失作用,一周后宣布解散。1942年2月25日,韦维尔辞去司令官职务,重返之前的英属印度陆军总司令职位,辞行前还建议盟军将本司令部拆分为涵盖缅甸的“印度司令部”和“西南太平洋指挥部”。
1942年2月27日,日军与盟军舰队于爪哇海进行海战,盟军舰队被全歼,“美英荷澳司令部”的海军力量已基本丧失。在日本收缩菲律宾残馀盟军集团的包围圈时,美国命令麦克阿瑟撤至澳洲,3月17日,美国政府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平洋地区司令,该单位除了目前已被日本所控制的东南亚地区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馀区域部分则划为“太平洋战区”,由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指挥。
“美英荷澳司令部”在军事方面最成功的成就可能是自2月19日日军登陆帝汶岛后,于当地组织荷兰和澳洲步兵发动为期一年的游击战[1]。
陆军(ABDARM)
空军(ABDAIR)
海军 (英美荷澳舰队,ABDAFLOAT)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