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英文social enterprise),简称社企,是从英国兴起的企业型态,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共益性事业,它透过社会创新以及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运作。此概念于中国通常称“福利企业”。

社会企业的法人身分可以是营利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的,并且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组织构架、非独立实体、[1]社会商业或慈善组织。[2]

许多商业企业试图认为他们自己具有社会为目标,而对于这些目标的投入是以最终将其使企业获取更多财政价值为目的的。相反,社会企业的目的不是对投资者提供任何利益回报,除非是那些他们认为最终可以使他们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部分。

由于社会企业概念的慈善性根源来自美国,同时伴随着在英国、欧洲和亚洲的共同发展,因此它具有混合的且有争议的社会关怀报告传承。[3] 在美国,这个概念伴随着‘通过交易做慈善’,而非‘做慈善的同时做交易’。在其他国家,相比于慈善事业,更明显地侧重于社区组织、重要的且相互关系的民主控制。[4]近几年,关于社会目的型商业的概念越来越多,它们以推行社会责任为目的,或是为慈善项目寻求基金。[5]

各地区发展

中华民国(台湾)

  • 2014年由行政院颁布了社会企业行动方案[6],并订立该年为“社企元年”,以“调法规”、“建平台”、“筹资金”及“倡育成”四大面向,交付劳动部以及经济部执行,预计于2016年底完成于全台育成100家社会企业、协助20家社会企业参与国际论坛等目标。
  • 若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2007年由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创立的全台首家社会企业,致力于运用最新科技开创商机,并为身障者创造工作机会,目前已培训多位具有身障者身分的AI数据标注师。
  • 众社会企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林崇伟在2015年辞去专任教职带领学生创办的,迄今获国内外百馀个奖项,并按社企公司章程捐出年度净利50%,持续推动身障团体的科技培力与社会参与。[7]

香港

英国

  • 大志杂志(The Big Issue)是由 John Bird 创办,其经营模式是由街友贩售杂志再从中直接获得利润,主张街友自力更生而非等待施舍,他认为援助会使街友产生依赖,不能预防或解决问题。[12]

美国

  • 人民运营商(以下简称TPO)从每位顾客的帐单中抽取10%捐赠给慈善机构或社会团体,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捐赠对象。2014年1月20日 TPO 正式宣布Jimmy Wales担任基金会联合董事。[1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