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
刺革菌科纤孔菌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桦茸(学名:Inonotus obliquus)[4],又名白桦蕈(英语:Chaga mushroom)、桦树菇、桦褐孔菌、西伯利亚灵芝、桦孔茸和树蘑菇,是一种属于刺革菌目的真菌[5],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该真菌为药用真菌,在俄国和东欧民间用作药物。
白桦茸![]()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
目: | 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 |
科: | 刺革菌科 Hymenochaetaceae |
属: | 纤孔菌属 Inonotus |
种: | 白桦茸 I. obliquus
|
二名法 | |
Inonotus obliquus | |
异名[1][2][3] | |
Boletus obliquus Ach. ex Pers. (1801) |
其种加词“obliquus”意为“偏斜的”。
分布
白桦茸一般生长在桦树林,分布甚广。在俄罗斯、韩国、东欧、北欧、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山区和加拿大都有发现。
药用历史
自十六世纪以来,已有白桦茸用作为民间医药和草药的例子。那时的东欧国家把白桦茸当作药物,以治疗癌症、胃炎、溃疡及骨结核等疾病。[6]2010年有评论指出:“早在十六世纪,白桦茸就在俄罗斯和北欧被用来作为一种有效的民间医药,在没有人类所不能承受的副作用下,用于医治许多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6]在同一份评论中,亦提到白桦茸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包括酚类化合物、黑色素等。其中的部分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低病毒活性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的作用。不过,因其仅分布于寒带且生长缓慢,所以白桦茸并不多见。[6]1958年,芬兰和俄国的科学家还发现白桦茸具有预防乳腺癌、肝癌、子宫癌、胃癌、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效果。[7]
应用方式
一般将白桦茸磨碎成细粉末,冲泡服用。若以其药用,则需经过提取。而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为多糖[8],主要存在于由几丁质构成的难分解的细胞壁中[9]。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