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约圣经》(希腊语: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英语: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圣经》全书”里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称呼。
《新约全书》共二十七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大类,即“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大公书信”和“启示录”。虽然这几个部份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主题,即强调耶稣基督的身份、生平和地位。
根据旧约圣经里后段先知的预言,教徒认为未来将会出现弥赛亚,于是大约在公元前后耶稣基督出生,然后经历去世、复活及升天之后,基督徒在各地宣讲基督的言语和事迹,《使徒行传》则记载他们在各处传道的经历;几年之内,地中海东岸就建立一些基于此观点设立的基督教会。部份杰出的基督徒(如使徒保罗)通过书信来问候、告诫这些教会,而这些书信构成“保罗书信”、“大公书信”。不过,耶稣的事迹这段经历最初并没有文字纪录,六十年后,人们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记录耶稣基督言论及生平事迹的文字,就是我们所说的“福音”,后来被收录在《福音书》。[1]
这些福音书原本分散于不同的教会,并非一本统一的著作。最早编辑“新约圣经”的人是马吉安,他在西元2世纪编辑出来的版本,被后人视为新约圣经最早的雏形。正统教会不认同马吉安的学说,将之视为异端,但仍被马吉安的圣经编辑工作所刺激,于是正统教会也著手编辑,历经多人的努力,新约圣经与基督教遂逐渐成形。
新约中共有二十七卷,包括:
福音书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类 | 新教汉语译名(简称) | 天主教汉语译名(简称) | 希腊语名 | 英语译名[2] |
---|---|---|---|---|
福音书 | 马太福音(太) | 玛窦福音(玛) | 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 |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
马可福音(可) | 马尔谷福音(谷) | Κατά Μάρκον |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 |
路加福音(路) | 路加福音(路) | Κατά Λουκάν |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 |
约翰福音(约) | 若望福音(若) | Κατά Ιωάννην |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 |
历史书 | 使徒行传(徒) | 宗徒大事录(宗) | Πράξεις | Acts of the Apostles |
保罗书信 | 罗马书(罗) | 罗马书(罗) | Προς Ρωμαίους | Letter of Paul to the Romans |
哥林多前书(林前) | 格林多前书(格前) | Προς Κορινθίους Α' | Letters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I | |
哥林多后书(林后) | 格林多后书(格后) | Προς Κορινθίους Β' | Letters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II | |
加拉太书(加) | 迦拉达书(迦) | Προς Γαλάτας | Letter of Paul to the Galatians | |
以弗所书(弗) | 厄弗所书(弗) | Προς Εφεσίους | Letter of Paul to the Ephesians | |
腓立比书(腓) | 斐理伯书(斐) | Προς Φιλιππησίους | Letter of Paul to the Philippians | |
歌罗西书(西) | 哥罗森书(哥) | Προς Κολοσσαείς | Letter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 |
帖撒罗尼迦前书(帖前) | 得撒洛尼前书(得前) |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ίς Α΄ | Letter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 | |
帖撒罗尼迦后书(帖后) | 得撒洛尼后书(得后) | 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ίς Β΄ | Letter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I | |
提摩太前书(提前) | 弟茂德前书(弟前) | Προς Τιμόθεον Α΄ | Letters of Paul to Timothy I | |
提摩太后书(提后) | 弟茂德后书(弟后) | Προς Τιμόθεον Β΄ | Letters of Paul to Timothy II | |
提多书(多) | 弟铎书(铎) | Προς Τίτον | Letter of Paul to Titus | |
腓利门书(门) | 费肋孟书(费) | Προς Φιλήμονα | Letter of Paul to Philemon | |
普通书信
(公函) |
希伯来书(来) | 希伯来书(希) | Προς Εβραίους | Letter to the Hebrews |
雅各书(雅) | 雅各伯书(雅) | Ιακώβου | Letter of James | |
彼得前书(彼前) | 伯多禄前书(伯前) | Πέτρου Α΄ | Letters of Peter I | |
彼得后书(彼后) | 伯多禄后书(伯后) | Πέτρου Β΄ | Letters of Peter II | |
约翰一书(约壹) | 若望一书(若一) | Ιωάννου Α΄ | Letters of John I | |
约翰二书(约贰) | 若望二书(若二) | Ιωάννου Β΄ | Letters of John II | |
约翰三书(约叁) | 若望三书(若三) | Ιωάννου Γ΄ | Letters of John III | |
犹大书(犹) | 犹达书(犹) | Ιούδα | Letter of Jude | |
预言书 | 启示录(启) | 若望默示录(默) | Αποκάλυψις Ιωάννου | Revelation to John |
新约圣经的书卷,全部或绝大部分内容是由犹太人基督徒所写,也就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信仰基督的犹太门徒所写。至于书写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路加, 一些学者认为路加是希腊人,一些则认为是犹太人。[3]:102–105少数学者认为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的作者是外邦人。[4]
考证作者身份是一个古老的领域,目前也持续有研究和争论,不同的书卷各自有不同的问题需要鉴别。许多书卷虽然有标上名字,但这些名字是否就是书写者的名字,迄今仍有不少争议。总之,福音书原本是匿名流传,大约公元185年,人们才冠上名字,[5]而且这些作者都不是在巴勒斯坦书写。[6]
雅各书的作者在书信起头表明自己是“雅各,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3世纪中叶,教父们引用此书时注记为“公义者雅各”所写。[7]古今学者一直对于作者身份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成书的年代是在公元一世纪末或二世纪初。[8]
犹大书的开头则是写:“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犹大”。相关的辩论持续已久,究竟作者的身份为使徒还是耶稣的兄弟,又或两者都是,或两者都不是,迄今尚无定论。[9]
彼得前书的作者在书信开头表明为“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并且诸教父都证明如此,包括爱任纽(140-203),特土良(150-222),亚历山大港的革列免(155-215)和俄利根(185-253),不像彼得后书的作者之辩自古就有,西元18世纪之前,基督教人士对于彼得前书的作者,基本上毫无疑义。彼得后书方面,尽管彼得后书的作者声称是使徒,书中部分内容描述使徒的工作,许多圣经学者仍认为彼得并非作者。[10]
约翰文书为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以及启示录的总称,这些书卷的作者都称“约翰”。
约翰一书传统上认为是使徒约翰(约翰福音的作者)在晚年所写。书信的内容、语言、概念和风格显示它的作者可能与约翰福音、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为同一人。[11]游社博声称,约翰二书和约翰三书的作者不是使徒约翰,而是“约翰长老”,这可能是指使徒年事已高,或存在有假定的第二位“老约翰”。[12]今日的学者们对此,意见仍然分歧。
启示录在传统上认为与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同样是使徒约翰所写,认为是他在罗马皇帝图密善在位期间被流放到拔摩岛时,受到启示而写成。启示录作者多次声称自己就是“约翰”[启1:1,4,9; 22:8],并且说明自己是在拔摩岛接受了他的第一个异象[启 1:9; 4:1-2],因此有时也称为“拔摩的约翰”。殉道者游斯丁(约公元100-165)曾经提到这本书,认为出自使徒约翰。游斯丁认识坡旅甲,而坡旅甲曾经是使徒约翰的学生。[13]爱任纽(约公元115-202)也接受这个说法。根据圣经百科《The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现代学者的意见分歧,包含使徒说和其他几种近一百年提出的替代假说。[14]Ben Witherington认为,语言学上的证据显示:这些书的作者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15]
目前主流观点,所有最终形成新约的书卷,是使用当时人们通用的罗马帝国官方语言之一的希腊文书写[16][17],只是语法受一点亚兰文(或称“亚拉姆文”)的影响。过去曾有一些教父[18]暗示或宣称马太福音的原文为希伯来文或亚兰文,不久后才写成通用希腊语,然而,今日所知的马太福音是希腊文,也不是源自其他闪族语言文本的翻译。[19]
耶稣的年代,圣地的犹太人和希腊人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亚兰语和通用希腊语,以及方言拉比希伯来语。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上的耶稣主要是讲亚兰语[20],或许加上一些希伯来语和通用希腊语。随著基督教的传播,这些书卷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和埃及科普特文等其他语文。
新约圣经正典化的过程相当复杂漫长。最初几个世纪,有许多书信被教会广泛承认,但还没有出现一个基督教界正式认可的新约正典。[21]正典选择过程中的几个特征,包含在崇拜和教导中被视为权威的使徒传统,与他们生活的历史处境相关,以及和旧约圣经一致。[22]西元一世纪的末期,使徒的著作在最早的基督教社群流传,保罗的书信可能也以集结的方式流通。[23]
公元140年左右,马吉安试图编辑新约正典。马吉安接受修改后的路加福音(马吉安福音)及十封保罗的书信,而完全排除旧约,被后人视为新约正典的首次集结与编辑工作。不过由于马吉安独特的神学-马吉安主义,马吉安正典日益受到其他基督教群体的反对,尤其是东方教会,因此教会逐渐制定新约正典,回应马吉安带来的挑战。[24]
游斯丁,爱任纽和特土良认为保罗书信应当与希伯来圣经一同为被视为是神的启示,但他们的主张受到其他人的反对。一些特别受到重视的书卷,逐渐开始成为旧约圣经外的附录。游斯丁在公元二世纪中叶提到,在主日会,人们会使用先知书及<使徒的回忆录>。[25]
《穆拉多利残篇》是主流基督教已知最古老的新约圣经目录纪录,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70年。上面所载的新约圣经目录与现代的新约正典类似,但不完全相同。
明确认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是唯一合法的福音书的最古老声明,约写于公元180年。四福音正典(the Tetramorph) 由爱任纽声明[26][27],在《驳异端》中他曾明确提到“福音书的数目不可能比它们多或比它们少”。[28]虽然爱任纽认为只有四部真正的福音书,但被其认为具有权威性的书卷,除了四福音,还有许多篇的保罗书信。一些解释推论爱任纽如此论述四福音的学者则表示:“四福音”一说在爱任纽的时代仍然是新的。[29]
公元200年,俄利根可能已经使用与现代相同的27卷书作为大公教会的新约正典,虽然包括仍有争议的《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30]即所谓争议的书信(Antilegomena)。同样地,《穆拉多利残篇》也显示,或许在公元200年以前,已存在一组功能类似27卷正典的基督教著作集,包括四部福音书,并且反对那些不认同的意见。[31]因此,早期教会虽然出现新约正典的争论,但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绝大多数的基督徒已经认定哪些书卷属于正典。[32]
俄利根在当时负责收集新约正典的书卷的使用情形。在公元四世纪晚期公告接受的基督教书卷时所依据的资讯,很可能是来自游社博的《教会历史》,而当中他是使用俄利根给他的资料来制表。游社博的资讯包括公元三世纪遍布世界的教会,哪些书卷是被接受的,哪些书卷是有争议的,当中有大量俄利根从四处旅行、图书馆搜集的第一手资料。[33]
事实上,俄利根可能也有选列不在游社博列表内的其他书卷,包括《巴拿巴书信》、《黑马牧人书》、《革利免一书》。尽管俄利根并非圣经正典概念的鼻祖,仍为圣经正典的概念,及其哲学和文学解释,奠立基础。[34]
大约公元300年,游社博制作了新约圣经书卷的详细清单[35]:
“1 ...首先必须是神圣的四福音; 接著是《使徒行传》...保罗书信,约翰书信...彼得书信...放在它们之后,如果真的认为启示录是恰当的,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间给予不同的意见。然后将这些都纳入可接受的著作。”
“3 一些有争议的著作,但仍被许多人承认的,包括现在的《雅各书》、《犹大书》,以及《彼得后书》、《约翰二书》和《约翰三书》,不确定这些书卷是否为使徒所著,或由其他同名的人所写。然后是拒绝收入的著作,必须包括《保罗行传》、《黑马牧人书》、彼得的《启示录》、《巴拿巴书》,《十二使徒遗训》。再者,正如我所说,约翰的《启示录》,一些人认为它似乎是正确的,而我认为应该要拒绝...。...而这当中,有些人还放了希伯来书...所有这些争议的书卷都不能被忽视。”
“6 ...该等书:像是《彼得福音》、《多马福音》、《马提亚福音》,或任何他们之中其他人的著作,以及《安得烈行传》、《约翰行传》和其他使徒行传...很明显地是由异端伪造的!所以这些甚至不会被列入被拒绝的著作目录中,因为它们都是荒谬和不敬虔的。”
游社博接受了《启示录》,却宣称它具有争议性,他这样做,引起了一些混乱。从其他教父著作,可以发现:一些正典列表被人剔除,是有争议的。《教会史》第三册3章5段说明更多保罗书信的细节:“保罗的14封书信是众所皆知的、无庸置疑的。但也没有权力忽视一些人否认希伯来书的事实,在罗马教会有争议,认为不是保罗所写。”《教会史》第四册29章6段提到《四福音合参(Diatessaron)》:“但他们原来的创始人塔提安,编辑了以特定组合和选录的福音书,我不晓得他如何称这本书为《四福音合参》,至今仍有在一些人手中。但他们说塔提安大胆地套用使徒保罗的某些话,以提高他们的声名。
亚历山大主教亚他那修在公元367年的复活节信函中,给出了将列为《新约》正典的27卷书清单,[36]当中他使用"正典化"(canonized)一词。[37]公元383年罗马教区召开教宗达玛稣一世大会,如果吉拉修文告集(Decretum Gelasianum) 是正确的引用该次大会的结果,则该次会议就已经出现现行的27卷《新约》正典清单,只是顺序有异。[38]同样地,教宗达玛稣一世在383年翻译拉丁文版圣经的尝试,也有助于正典在西方的确立。[39]
第一个接受现行《新约》正典的会议也可能是在北非的希波大会(公元393年),不过那次会议的结果并没有留下。第一次有明确结果的是公元397年的第三次迦太基大会和西元419年的第四次迦太基大会[40],当时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认为正典已经确立,除了正式承认的正典之外,在教会中不得有任何其他书卷冒充《圣经》。[41][42]
公元405年,教宗依诺增爵一世送了一份《圣经》书卷清单给高卢主教-图卢兹的伊克苏佩里(Exsuperius of Toulouse)。基督教学者普遍认为,当这些主教和会议谈到正典时,没有确立什么新的想法,都是“批准教会内已经形成的共识”。[43][44][45]
第三次(397年)与第四次(419年)迦太基大会的接受,新约正典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是会议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被称为“争议的书信”(Antilegomena)的一些书卷,持续受到质疑,尤其是雅各书和启示录。甚至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时的神学家马丁·路德仍质疑《雅各书》、《犹大书》、《希伯来书》和《启示录》《四书是否应属于正典,但三思之后,依然保留,但将此四书编到圣经的最后几页。直到现在,路德宗的德语圣经将这四卷书列于新约正典的最后,而不像其他版本圣经的传统顺序。
鉴于新教徒对《圣经》正典的质疑,天特会议重申了传统的西方正典(即4世纪罗马和迦太基大会所接受的),成为天主教会中的天特正典和武加大圣经教义。
后来,教宗庇护十一世在1927年6月2日承认“约翰引句”(Comma Johanneum)是有争议的。教宗庇护十二世在1943年9月3日发布《圣经注释通谕》(Divino Afflante Spiritu),允许使用武加大译本以外的译本翻译。
《新约圣经》的福音书及《启示录》对艺术的影响相当巨大。2世纪就出现了表现《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耶稣出生情景的艺术作品,直到今天,基督诞生的画像,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出现。最初的基督教艺术作品,经常出现新约圣经的题材,如耶稣受洗、耶稣善牧等故事。涉及基督生平的圣经释义、诗歌演绎,仍是基督教世界绘画及音乐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使现代媒体涌现,新约的内容,如耶稣传道,仍是电视、电影等等的重要题材。(例如1903年法国电影La Passi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