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控制点(英文:Locus of control),也称内外控倾向、控制观、控制轨迹、控制重心、制握信念,是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的一个维度概念。此概念最初年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朱利安·罗特发展而来,且已经成为人格研究的一个领域。指人们的行为是取决于自己的控制(内部控制点),或是其他控制之外的外部力量(外部控制点)。属于内部控制点的人相信他们可以控制他们的生活;而外部的人,则意味著他们相信生活中的决定和生活受到他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或者机会、命运影响[1]。
具有强大的内部控制点的个人相信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例如:当接受考核时,具有较强内部控制点的人倾向于赞扬或归咎于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部控制点的人则倾向于赞美或责怪外部因素,像是他们的老师或测验的方式[2]。控制点已经证明能够预测一些工作结果,特别是在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表现上[3]。
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中皆有许多关于控制点的研究。而是否能够更全面及具体的在各个场所及领域中实际运用控制点的争论还在持续进行著。此外控制轨迹需要与归因方式(英语:Attributional Style)或是自我效能(英语:self-efficacy)进行仔细的区分。同时控制点也是自我评价(英语:self-evaluations)的四个核心维度之一,此外还有神经质(英语:neuroticism)、自我效能与自尊(英语:self-esteem)[4]。
控制点的架构在朱利安·罗特于1954年出版的专书《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英语: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中提出;此后又于1966年发表了一篇心理学专伦[1],总结了他与他的学生十多年的研究(大部分是未曾发表的)。1976年赫伯特·莱夫库(英语:Herbert M. Lefcour)在其著作《控制点:理论与研究的当前趋势(英语:Locus of control: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6]》中试著将控制点追朔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但其背景却仍然基于罗特和他的学生。不过早在1950年代James和Phares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始为罗特未发表的博士论文做准备。
感觉控制点 | ||
内部 | 外部 | |
---|---|---|
归因稳定 | 能力 | 难度 |
不归因稳定 | 努力 | 运气 |
罗特提醒: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是一个连续维度的两端,而不是分开的两种类别或是型态[7]。
内部控制倾向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他们自己的控制、将行动的结果认为是自己的努力所成就的,且辛勤的工作将可以获得相对应积极的成果[9]。他们还认为,每一个行动都有其后果,这些后果取决与他们是否想要控制这个结果,且这使得他们接受所发生的事实结果。外部控制则倾向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具有外部控制倾向的人倾向相信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不受控制的[10],甚至自身的行为也是外部因素(例如命运、运气、具有强大能力或权威的他人)的影响,并且相信这个世界太过复杂,不可能成功的预测或是控制结果;这样的人倾向责怪他人,而不是他们自己所造成的结果。然而内控倾向即归因于努力、外控倾向与归因于运气并不是绝对相关;但内控与外控在此差异上有显著的差异与影响。就其成就动机而言,内部控制与更高的成就需求相关联;外部控制则认为他们对己身命运的可控制程度较低,具有外部控制倾向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抑郁和临床抑郁[11][12]。
内部控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高成就动机与低外向性[1],这是罗特1966年提出控制点尺度量表的基础。且罗特相信控制点是一个单维度的架构,但控制点的单维性自1970年以来一直不断受到挑战。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在1970年代早期期初,与内在外在的维度上还应该考虑归因于稳定和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之间的差异[13]。韦纳提出的新维度指出,结果可以在内部归因为稳定原因(例如能力)及不稳定原因(例如努力),在外部也可以归因于稳定原因(例如任务的困难)与不稳定的原因(例如运气)。
最广泛的控制点测量问卷是罗特1966年提出的控制点尺度量表,有23个题项加上6个填充题[1]。
帕特里·杜特怀勒(Patricia C. Duttweiler)在1984年提出“内部控制指数(Internal Control Index, ICI)[14]”,解决了罗特控制点尺度量表的几个问题,包括强迫选择格式、对社会期望的异质性与敏感性。杜特怀勒的ICI量表共有28题,为李克特式量表;评估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变量:认知处理、自主性、对社会影响的抵抗、自信和满足。
控制点的最著名的应用领域可能是健康心理学,这主要归功于Barbara Wallston、Kenneth Wallston、Gordon Kaplan与Shirley Maides于1993年发表了“健康控制点(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LC)”量表,对健康领域相关的控制点进行了评估[15]。
控制点的概念也被应用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宗教心理学中,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拥有内部控制点被认为比外部控制点更容易促成转换工作的实际行动,而不只是谈论想要换工作这件事情[16][17]。
1974年,Richard Kahoe发表了一篇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内在的宗教倾向(in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与内部控制点有正向相关性,而外在的宗教倾向(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则是负向相关[18]。
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研究中,内部控制点被认为有助于环境保护行为[19]。一些研究也认为内部控制点可能是五大性格特质中情绪稳定性能够产生环境保护行为的因子[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