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越战时期美国与南越推行的乡间反渗透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战略村或战略邑(越南语:Ấp Chiến lược/邑戰略),也叫战略哈姆雷特计划[1](英语:Strategic Hamlet)是越南战争初期,越南共和国(南越)和美国一方为防止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对农村地区的渗透,而在南越农村地区专门建设的人工村落,其住民为强制迁移而来[2]。
战略村计划始于1962年,得到了美国的资金支持和指导,目的是隔断南越农村人口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联系,避免农村地区落入民解游击队之手。战略村计划试图建立受保护的全新农村社区,以援助农村,加强政府与农村人口联系,赢取民意、反抗共产党渗透。战略村计划将分散的农村整合为“战略村”着重把守,成为南越在吴廷琰时代划定的国策,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南越社会有重大影响[2]。
战略村计划以失败告终,其非但没能隔断农村地区和共产党游击队的联系,反而被悉数渗透,加速了民族解放阵线势力的扩张。此前,美国军事顾问约翰·保罗·范恩已在官方报告中批评这一政策;著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坦就战略村计划的缺陷专门撰写文章,得到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注意[3]。1963年,南越总统吴廷琰遇刺后,战略村计划基本宣告破产,被纳入南越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建设章程(越南语:Chương trình Xây dựng Nông thôn/章程𡏦𥩯農村)中。美国官员发现,在当时已经建成的8,600处战略村中,仅有20%满足其制定的物资准备和安全保障的最低标准。到1963年底,许多乡下的战略村已空无一人,其工事上的贵重金属已经被游击队员和逃走的村民悉数带走。记者尼尔·希汉曾写道:“一排排没有屋顶的房舍,看起来就像是小孩子搭起来又调皮地放弃的小玩具屋[4]。”
1964年,战略村计划正式终止,更名为革新村(越南语:Ấp Đời mới/邑𠁀𡤓);1965年又更名为新生村(越南语:Ấp Tân sinh/邑新生),赋予其更多经济和文化意义,如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教育,提高识字率和卫生质量,促进新文化引进等。
战略村计划的失败也意味着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间接介入越南战争的尝试是徒劳无功的,因而促使美国直接干预越战,致使越战升级[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