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丰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慧丰寺,原名“极乐集福寺”,蒙古语名为“乌云特古勒都尔苏默”,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
该寺是哲里木盟知名寺庙之一。鼎盛时期有700余名喇嘛。该寺住持活佛转过七世。该庙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格鲁派的发祥地。[1][2]
慧丰寺所在的巴音温都尔(又译“白音温都尔”)西里(蒙古语“坡”之意)的地势北高南低,南临西拉木伦河,北靠玻璃山。慧丰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多罗郡王即温都尔亲王领地内的格鲁派寺庙之一。该庙位于巴音温都尔,后来成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玛拉沁苏木,今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镇境内。[1][2]
清朝顺治四年(丁亥年,1647年),固伦靖端长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多罗郡王奇塔特。顺治六年(1649年),在巴彦塔拉的多罗郡王府东侧五里,西拉木伦河北岸的大坨子上方,兴建了一座仅有三间屋子的佛殿,供奉固伦靖端长公主从清朝皇宫带来的释迦牟尼佛金像。该庙是后来慧丰寺的前身。[2]
公主出嫁时,自北京请来一位喇嘛。该喇嘛原为北京隆福寺的住持喇嘛,法号“那克卜昭德巴”(又译“纳克布昭德巴”)。该喇嘛来到科尔沁左翼中旗后的第二年便圆寂了。奇塔特郡王、固伦靖端长公主向内齐托音呼图克图求问该喇嘛灵体转生至何方,内齐托音活佛称,顺治七年岁次庚寅,将降生于本旗。为迎接该喇嘛的转世灵童,郡王和公主准备在博克图尔吉山以南的多罗郡王府附近兴建寺庙。一天夜里,公主梦见在巴音温都尔地方,日月齐落入水池中,遂求问内齐托音活佛,内齐托音活佛答称,若在那里建庙,本旗佛事必然兴旺。故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那里兴建了极乐集福寺,并把已转世的喇嘛请入庙中担任住持。[1][2]
此地位于原来的三间佛殿的东南方,巴音温都尔高坡上。最初建成的极乐集福庙建筑为纲散殿,是藏式二层佛殿,公主还将金佛迁移到纲散殿。随后,又在纲散殿大门处兴建了天王殿,在紧邻纲散殿之处兴建苏克勤殿,苏克勤殿的屋顶为二波纹状,有四十丈高。这次大规模建设大约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命名该庙为“极乐集福寺”,俗称“阿贵图召”。[2]
最早从北京隆福寺请来的喇嘛纳克布昭德巴,精通吉图布经文。后来慧丰寺便以精通吉图布经文著称。固伦靖端长公主赐给纳克布昭德巴一户韩姓属民,此后这户世代侍奉该寺的住持大喇嘛,负责寝食。[2]
纳克布昭德巴圆寂后,固伦靖端长公主赴北京求问,经章嘉活佛认定,多罗郡王奇塔特的一位后裔成为该寺第一代住持大喇嘛。[2]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该庙第一代住持大喇嘛圆寂。该喇嘛的转世灵童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找到并迎请至该寺,雍正六年(1728年)圆寂。该喇嘛的转世灵童于雍正八年(1730年)找到并迎请至该寺,乾隆九年(1744年)圆寂。该喇嘛的转世灵童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找到并迎请至该寺,这位第四代住持大喇嘛住持该寺后,开始将本寺所有蒙古文经书全部译成藏文,嘉庆十三年(1808年)圆寂。[1][2]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多罗郡王奇塔特之孙班第迎娶康熙帝养女固伦纯禧公主(为康熙帝之弟恭亲王常宁之女,科尔沁左翼中旗人俗称其为“姑娘公主”)时,为了供奉固伦纯禧公主带来的又一尊纯金佛像,在极乐集福寺以东一里的地坡上新建了一座庙宇,取名“集福法轮寺”,此寺一切事务由极乐集福寺大喇嘛管理。当地人根据地理位置,分别称两寺为“东寺”(集福法轮寺)和“西寺”(极乐集福寺),东寺(集福法轮寺)为多罗郡王的家庙,西寺(极乐集福寺)为多罗郡王的王庙。[2]
嘉庆十三年(1808年),经哲里木盟协办盟务第八代温都尔王栋默特奏请清朝朝廷祈求寺名。嘉庆帝批准极乐集福庙更名,并且御赐寺名为“慧丰寺”,赐满蒙汉藏四体文金字“慧丰寺”匾额,同时还准给嘉谱度牒。从此,该庙每年举办两次万寿经会。[1][2]
为了寻找第四代住持喇嘛的转世灵童,该庙喇嘛赴西藏向达赖求问。达赖称,“灵童已于乙巳年在慧丰寺东南方向转世。”乙巳年即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经诺彦呼图克图指明,慧丰寺从科尔沁左翼后旗布敦哈日根苏木苏布海哎勒,将八岁的转世灵童迎请回了慧丰寺,成为第五代住持喇嘛。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送至哲里木盟札萨克图旗(今科尔沁右翼前旗)梵通寺(即葛根庙),拜诺彦葛根为师,学习佛经。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该喇嘛在梵通寺学经20年之后回到慧丰寺,在苏克勤殿西侧新建了拉桑殿(密宗殿),请来了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瑞应寺住持大喇嘛阿拉坦西埒图葛根讲解佛经禅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又在东庙兴建了一座拉桑殿。咸丰元年(1851年)圆寂。[1][2]
咸丰元年(1851年),该庙施主、御前行走亲王衔多罗郡王济克默特朗布率大喇嘛、德木齐执事及弟子数人,赴西藏求达赖、班禅指点。达赖、班禅称,该喇嘛转世将在慧丰寺南方出现。回到慧丰寺后,经内齐托音呼图克图指明,认定本旗额驸台吉齐穆特多博敦多罗格(又译“齐穆德多布敦德勒格”)第二子、赏戴花翎三等台吉葛文普尔徕(又译“格温普日赉”)之第六子业喜鄂德囊(又译“业喜鄂都囊”,为俗名)为转世灵童。同治二年五月初二日(1863年),将5岁的该转世灵童迎请回慧丰寺出家。次年,该灵童被送往梵通寺拜诺彦呼图克图为师,学经3年,后在14岁赴西藏学经12年,25岁时获班禅赐予“额尔德尼绰尔吉堪布”名号,26岁回到科尔沁右翼前旗,在慧丰寺例定帕尔勤经会。该寺这位第六代住持喇嘛花了五年时间将慧丰寺的拉桑殿扩建为81间大殿,光绪十六年(1890年)铸造了一尊两丈高镀金弥勒佛,供奉在拉桑殿后面的弥勒殿内的莲花座上。民国四年(1915年),六世住持大喇嘛又将东庙的讲经殿扩建为81间大殿。[2]
修建东庙、西庙两座81间的大殿期间,有位名叫罗布桑众乃的喇嘛常年苦行化缘,为寺庙扩建贡献极大,故该寺在葛根楼门房东侧特为其兴建了三间瓦房,供其居住。[2]
第六代住持大喇嘛多次被清朝朝廷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表彰,并赐予法号、徽号。民国八年(1919年),为褒奖这位住持大喇嘛勤勉向佛,第十代多罗郡王纳兰格埒勒奏请旗扎萨克王爷那木济勒色楞,以旗扎萨克的名义修缮了慧丰寺各个大殿。其中,苏克勤殿向南扩建一间,屋顶遂成为三波纹状。此外,增建了钟楼、鼓楼、浩日老殿等建筑,苏克勤殿前院以水泥铺建了跳神用的大圆场,在寺庙的外围的东、西、北方向分别新建了7座母祭坛小殿(三个方向共计21座),每座殿内供奉一尊石制浮雕度母像,度母像前平放有高桌,供祭祀用。自此,慧丰寺面积增加近一倍,周长达到五华里。[2]
民国九年(1927年),第六世住持大喇嘛66岁时,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号召全旗民众称其为葛根活佛。后来,末代多罗郡王杨森扎布还到北京贿赂袁世凯,为葛根活佛请到了“额尔德尼堪布诺们汗”的称号。自此,该寺的转世住持喇嘛才正式成为活佛。同年,第六世住持大喇嘛被委任为管理全旗各庙的固山达喇嘛(又译“霍顺大喇嘛”)。由此慧丰寺成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旗庙和宗教中心。鼎盛时期该寺有700多名喇嘛。[1][2]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农历五月十四日,为迎接九世班禅到东蒙古地区至慧丰寺宣化放经,慧丰寺将原葛根活佛的寝室扩建为汉式二层小楼。九世班禅于同年抵达慧丰寺后,在此居住了113天。[1][2]
这一时期,慧丰寺已经拥有了几处圈养院,分别圈养台吉、信徒奉献或者放生的梅花鹿、丹顶鹤、黄羊、狍子等。该寺印有特殊符号烙印的牛、羊五畜超过千头。该寺当时较为富有。[2]
慧丰寺活佛共转七世。其中三位活佛的遗体(干尸)供奉在东庙舍利殿内,两位活佛死于瘟疫,经火化后供奉在天王殿外所立的砖塔中,一位的遗体不知下落。最后一位活佛葛根转世于今巴彦塔拉镇东马拉沁老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该活佛还俗,随喇嘛医生学医术。[2]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慧丰寺和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各庙一样,因受战乱影响而逐渐衰败。1947年8月,国军第八十八师260团自卧虎屯车站进攻巴彦塔拉地区时,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伤员在慧丰寺,便朝慧丰寺方向发射3发炮弹。此时,乌云巴根等3名伤员早已被转移至苏根营子村北部坨岗的森林中。此次炮击中,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慧丰寺拉桑殿西南墙角,弹洞的裂纹延伸至拉桑殿屋顶。后来裂纹逐渐扩大,最终在1962年7月的一次大雨中,拉桑殿西南角倒塌。此次炮击是慧丰寺首次被毁。[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对慧丰寺部分有钱、民愤大的喇嘛进行清算。当时,内蒙古骑兵二师十一团的几个连进驻慧丰寺,清缴封建私产,将收缴的牛羊、粮款送往四平前线,为辽沈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土地改革后期,慧丰寺的喇嘛全部被强行逐出慧丰寺,勒令还俗,寺内历代收藏的佛经、字画、法器、神像等被焚毁,寺内的飞柜子、容器、佛座等全部分给了翻身贫民。但慧丰寺的建筑等不动产仍完整保留下来。[2]
1948年冬的一日,慧丰寺纲散殿起火坍塌。当时,纲散殿大门被50斤重的铁索锁住,其内无人居住,故火情发现较晚,未能及时扑救。慧丰寺的几位看庙人当即报告巴彦塔拉区人民政府,区政府派梁纳仁朝克图、昭德巴等工作人员到火灾现场进行勘察,未找到线索。此案遂成悬案。现在,紧临纲散殿的苏克勤殿的后面立柱的上半部,仍有被大火烧焦的痕迹。[2]
1949年春,巴彦塔拉区几位领导为保护慧丰寺的建筑,决定将特特格哎勒(慧丰寺属民常年居住形成的自然村)、西查干敖日哎勒的村民集中迁居到慧丰寺内原来喇嘛们居住的膳房、厢房。消息传出后,特特格哎勒的几户无住房的贫民迅速占据了慧丰寺东厢房,并自行拆毁了韩东哈穆孙殿以及两间藏式仓房,将拆下的建材拉到郑家屯换粮食、布匹等等日用品。[2]
内蒙古骑兵二师十一团撤离慧丰寺之后,巴彦塔拉中学迁入慧丰寺。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从巴彦塔拉迁至衙门台(今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保康镇)后,巴彦塔拉中学迁回巴彦塔拉王爷府,慧丰寺被交还给玛拉沁苏木。[2]
玛拉沁苏木成立初期,苏木政府在慧丰寺内的葛根楼办公。玛拉沁小学从西玛拉沁苏木迁入慧丰寺,后来还扩建为完全小学。[2]
大跃进时期,玛拉沁苏木人民政府在慧丰寺的庙仓内办公,苏克勤殿、拉桑殿被划给红塔合作社,后来在苏克勤殿设立了玛拉沁苏木直属供销社。期间,虽各单位不断迁入迁出慧丰寺,但慧丰寺的房产并未受大损失。[2]
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玛拉沁苏木武装部一名干事下令拆毁了慧丰寺拉桑殿、浩日老殿、多尔吉哈穆孙殿等许多建筑,用拆下的砖瓦、檩木兴建了公社的办公场所。葛根楼因内有学校而免遭拆毁,但葛根楼年久失修,不久二层便自动坍塌,一层直到1972年还基本完好。后来,玛拉沁苏木供销社将慧丰寺大门处的天王殿改为盐仓,1974年又将该殿拆毁。[1][2]
1968年冬,嘉庆帝御题的满蒙汉藏四体“慧丰寺”金字匾额,被玛拉沁供销社的两名职工从苏克勤殿正门上方摘下后焚毁。1996年,供销社解体,慧丰寺的苏克勤殿成了无主建筑,该殿的门窗等顷刻间便遭村民哄抢。[2]
如今,慧丰寺的建筑中只余一座苏克勤殿,门窗皆无,接近坍塌。[2]
慧丰寺被毁前,主要建筑有:[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