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摩崖造像
佛教雕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雕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弹子石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大佛寺外山门外长江边,明夏时所凿(1365年),大佛寺是重庆古刹,其寺内五佛殿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摩崖造像[1][2]。重庆大佛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造像,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确认的由农民起义军政权所造的佛像[1][2]。
弹子石摩崖造像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重庆市南岸区 | ||||
坐标 | 29°36′24.264″N 106°35′9.618″E |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
时代 | 元至清 | ||||
编号 | 7-1575-4-078 |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5日 | ||||
|
弹子石摩崖造像高七点五米,肩宽二点四米,底部宽三点二米,是元代石刻的代表作,是中国石刻艺术晚期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1][2]。
元末,明夏王朝的开国皇帝明玉珍定都重庆后,命手下大将邹兴在长江南岸凿石建造佛像,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成[1][2]。永乐十九年(1421年),即大夏国灭亡50年后,在大佛后面的石壁上又开凿了五尊佛像,并兴建五佛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了五佛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1][2]。
中华民国时期,大佛寺曾是重庆佛教华严学校的校址,有50多名青年僧、尼在此读书习经,民国以后大佛寺逐渐衰落[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9月,列入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3],1962年2月18日列为重庆市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红卫兵撞入寺内捣毁了正殿的泥塑佛像,并将几十箱经书付之一炬,所烧的纸灰足有一米多高,并抄走文物[1]。此后,除大佛及五佛殿幸存外,其余殿堂亭阁先后拆毁,大片僧房今已变成民房或职工宿舍[1]。
改革开放后,1983年12月1日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00年9月7日列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7]。2013年3月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