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壁,又称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为抵御胡人入侵带来的战乱,北方汉族纠合宗族乡党,据险自守,经济自足的军事屏障。
成因
坞壁起源非常早[1][2],但自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来,才大量建造。当时胡族统治者往往将其武力所到地域的各族居民,迁往其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和役使[3]。无法逃离的北方汉人为了抵御这种遣民政策和避戎狄寇盗之难,便纠合宗族兄党,据险自守。
特点
这种屯聚堡坞要想能够长时间坚持,最理想应该建立在既有险阻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所以这些屯聚堡坞都建立在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4]。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坞主为乡里豪帅[5][6]。但坞并非坞主所有,坞主只是起了一个督护作用,并附有战争和耕种的指挥职责。
坞壁有自己的内部规则[7],并有相应的基层权力组织,使之能将四方汇聚的流民统一起来,整齐号令,成为团结一致、且战且耕的坚强组织。
坞壁与城不同,城讲究商业交通。坞壁讲究自给自保,以农业为主。城比较大,坞比较小。
对社会的影响
当时北方城市因为战乱而荒芜,唯依靠堡坞务农以自给,所以堡坞在北方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业占据经济生产的主要地位。南方则相反,商业与城市比较发达。因为堡坞是宗族乡党为单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8],大大加强了乡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强宗大族以巩固政权[9],构成了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
衰败与转变
早在北魏孝文帝时,中央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使三长隶属于郡县,纳入国家体制,逐步削弱了他们的独立性和政治势力。同时,通过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用经济手段把豪族的依附人口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到隋唐时期,这种军事屏障被完全转化成村落。两宋之后几乎消失,进而转为团练。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