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105mm榴弹炮(日语:九一式十糎榴弾砲/きゅういちしきじっせんちりゅうだんほう)是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初期使用的榴弹炮。并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主力轻榴弹炮。主要由野炮兵连队(军队符号:A)使用,即师团炮兵。
概述
一战期间的欧洲战线,除了常规的75mm野战炮外,各国还将100mm轻型榴弹炮合并为师属炮兵彰显威力。日本认为有必要研制一种师炮用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该榴弹炮可以像野战炮一样由6匹战马拖曳。1920年“参第398号”兵器研究方针确定了新榴弹炮的规格。1924年,陆军要求法国施耐德制造,若结果良好,日本将购买300门炮。
试制炮于1930年完成,同年年底至次年年初从法国运来5支。经测试后普遍认为性能良好,1931年订购了300门炮。于1933年3月制式并国产化。
闭锁机是标准的水平锁栓式,使用可变式分离药筒,按火药量顺序排列:1号、2号和3号。它采用开腿式炮架,前部炮架变得更轻,为同代设计中操作重量最轻的炮种之一。因为直接采用法国设计,以当时日军的体格来说过于沉重[1],也有人指出各部分都缺乏人体工学[2] 。
1936年,开始全面部署,并作为炮兵的主要武器,但是1940年后,野战炮和山炮的生产极为简陋。原本效仿德国陆军的体制,使炮兵的炮由九一式和九六式15厘米榴弹炮组成,但由于战争局势的变化,导致太平洋战争时大部分的师级火炮都是库存的野战炮[a]。
穿甲能力
以穿甲弹为例,九一式在1500米可穿透63毫米,1000米为70毫米,500米为76毫米,在100米为83毫米。根据1945年美国战争部的资料,缴获该炮时使用穿甲弹测试,在命中90度角的情况下,射击距离为750yd(约685.8米)/2.7in(约穿透69mm)、500yd(约457.2米)/2.8in(约穿透71mm)、250yd(约228.6米)/2.95in(约穿透75毫米)[3]。(根据1945年吕宋岛的作战报告,“无论打到哪里,近距离都有效”[4]。使用的弹药类型未知。)
若使用3型穿甲高爆弹,在1000米距离可穿透120毫米,在500米则可穿透80毫米[5] 。大阪兵工厂枚方工厂制造了大约9000枚3型穿甲高爆弹[6]。
机动化
1933年开始将此炮作为坦克师机动火炮的牵引车,1935年,机动91式105mm榴弹炮正式制式化。但因延迟成立机动炮兵连队,实际生产到1941年才开始。
射击性能与常规的九一式榴弹炮相同,但配备了板簧悬吊系统和无刺轮胎,最大速度为40公里/小时。炮车的重量增加了约250千克,但因牵引时不连接前车,因此实际操作重量更轻。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