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可移動磁盤存儲介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软盘(英语:floppy disk;香港作磁碟,台湾作磁片或软磁碟[1]),是一种碟盘存储设备,主要部分是一张薄软的磁储存介质盘片,盘片封装在矩形塑料壳中,内衬有用于清理灰尘的纤维织物。读写软盘需要借助软盘驱动器(英语:floppy disk drive,缩写:FDD)。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20年8月25日)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8月2日) |
研发日期 | 1969年(8吋) 1976年(5¼吋) 1984年(3½吋) |
---|---|
研发者 | IBM的David Noble |
连接至 | 控制器通过:
|
“软盘”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软盘 |
台湾 | 磁片、软磁碟 |
港澳 | 磁碟 |
第一个软盘是由IBM于1971年开发出的,直径8吋。随著硬体技术的发展与使用的需要,又衍生出5.25吋的软盘,并广泛使用在Apple II、IBM PC及其他相容电脑上。苹果1984年在Mac机开始采用3.5吋软碟片,此时容量还不到1MB,后来,由日本索尼的3.5吋软碟片容量有1.44MB所取代,这种软碟片在80至90年代盛行。在20世纪后期,3.5吋软碟机仍是电脑普及设备之一,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后逐渐过时并被淘汰[2]。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推出3.5吋软碟,随著硬体加工技术的发展,软碟尺寸渐渐减小,容量渐渐增加。软碟直至2000年代仍为电脑必备设备之一,因为把它制作成电脑开机片以及更新BIOS时需要用到。但是由于软碟读取方式的局限,磁头在读写磁片资料时必须接触碟片,而不是像硬碟那样悬空读写,因此软碟已经难以满足大量和高速的资料储存,而且软碟的储存稳定性也较差,一张正常的软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如受热、受潮、多次读写,均使之寿命减少。后来虽然有很多升级产品如zip Drive、SuperDisk(LS-120)及Jaz Drive等,但是都难以同时解决相容性和速度容量两者直接的矛盾。随著光碟、USB随身碟、行动硬碟等移动储存介面的应用,5.25英寸及8英寸的软碟已极为罕见,3.5英寸的软碟使用也渐被淘汰。
3.5吋软碟在1980至1990年代曾盛极一时,1996年时全球有多达50亿片软碟正在使用。直到HDD、CD-ROM、USB储存装置出现后,软碟销量逐渐下滑。
1998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Mac,是第一台舍弃软碟机的电脑。戴尔2003年推出的Dimension桌上型电脑也放弃对软碟机支援。之后,配备软碟机的新电脑越来越少。
2007年2月,欧洲最大的电脑零售连锁店尖主席宣布停止销售软碟机和软碟片。2009年9月,索尼公司宣布,已经于该年上半年内全面停产3.5吋软碟机产品,预计在该年年内就会清空库存,彻底退出该市场。不过索尼同时也宣布,软碟机产品线停产后,公司仍将保留软碟片产品线,继续进行制造和销售。
2010年4月,索尼公司宣布;由于DVD及USB随身碟等大容量储存设备普及造成软碟需求急剧下滑,于2011年3月停产3.5吋软碟片。日本绝大多数厂家都已经停产3.5吋软碟片,软碟机也几乎已经停产[3]。往后推出市面的电脑机箱已不再设有软碟机介面了,而软碟机也跟著被具有热插拔特性的USB/IEEE 1394/Thunderbolt/PCMCIA/SATA接头与读卡机取代。同时软碟在储存媒介的主流地位亦被行动硬碟、随身碟、记忆卡替代。
2010年代,尽管全部大厂已经宣布不再生产软碟机,然而,仍有厂商推出传统内接式或是USB介面的外接式软碟机,以供应市场上的需求,软碟片之所以在市场上仍占一席之地,系因在许多的企业、政府机关、研究单位,仍然需要在一些较旧型电脑或工业电脑等特殊环境使用软碟机来做资料文件的传输。
虽然软盘本身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如今许多软体介面的“储存”按钮仍会以软碟作为图示[4]。
2023年底,日本经济产业省在34项省令中剔除“软盘”等用语。以前的省令规定,个人和机构如果要向经济产业省提交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放在软盘中[5]。
2024年6月28日,日本政府已废除所有使用软盘的规定[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