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州(德语:Land Berlin [bɛʁˈliːn] (ⓘ)),通称柏林(德语:Berlin),德国首都及最大城市,德国三个城市州之一;位于德国东北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中心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市内,占地891.85 平方公里,人口约370万人,系欧盟人口最多城市。
柏林邦 Land Berlin | |
---|---|
![]() | |
![]() 在欧洲联盟以及德国中的位置 | |
坐标:52°31′N 13°23′E | |
政府 | |
• 市长 | (CDU) |
• 执政党 | CDU / SPD |
• 参议院票数 | 4票(共69票) |
面积 | |
• 总计 | 891.85 平方公里(344.35 平方英里) |
海拔 | 34 公尺(112 英尺) |
人口(2023年12月31日)[1] | |
• 总计 | 3,782,202人 |
• 密度 | 4,241人/平方公里(10,984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CET(UTC+1) |
• 夏时制 | CEST(UTC+2) |
邮政编码 | 10115–14199 |
ISO 3166码 | DE-BE |
车辆号牌 | B |
GDP/名义 | €1932亿(2023年)[2] |
NUTS区号 | DE3 |
网站 | Berlin.de |
柏林在历史上作为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割为西柏林与东柏林,分属于西德与东德,直至1990年两德统一,重新成为全德首都,坐落有勃兰登堡门、柏林墙、夏洛滕堡宫、德国国会大厦等历史遗迹。
柏林亦是欧洲经济中心之一,重要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生物技术、医疗卫生产业等。作为新兴产业创业聚集地,柏林就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3]。
柏林的文化氛围享有国际声誉,坐落有众多大学、科研机构与博物馆,每年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赛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以其出色的音乐、建筑、节庆、美食与夜生活闻名于世,1988年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曾是日耳曼斯拉夫人的定居地,故而许多地名具有斯拉夫语源。柏林这一名称来自西斯拉夫语支古波拉布语单词“birlin”或“berlin”,该词由“berl-”或“birl-”词根(意为“沼泽”)与表示地名的后缀“-in”组成。
柏林12个区中,潘科、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马尔灿-黑勒斯多夫、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和施潘道5个区名具有斯拉夫语源;96个分区中有22个分区名具有斯拉夫语源,分别是:旧格利尼克、旧特雷普托、布里茨、布赫、布科、加托、卡罗、克拉多、克珀尼克、兰克维茨、吕巴斯、马尔肖、马尔灿、潘科、普伦茨劳尔贝格、鲁多、施默克维茨、施潘道、施塔特兰德西德隆马尔肖、施泰格利茨、泰格尔与采伦多夫。
约公元前60,000年,现代柏林地区便已有早期人类定居。考古发掘出的一件属于马格勒莫西亚文化的鹿面面具可以追溯至公元前9,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沿岸地区出现了密集的人类定居店,形成了卢萨梯文化。约公元前500年,日耳曼部落开始在今柏林较高地势的区域定居。7世纪,斯拉夫部落迁入该地。
12世纪前半叶,斯潘道、科佩尼克、克尔恩与施普雷河东北岸的旧柏林依次初现于文献记载中;在米特发掘出的1270至1290年间的房屋基础遗址亦为中世纪早期柏林地区有人定居提供了证据;同世纪,今柏林地区被纳入勃兰登堡侯国统治范围,1280年在柏林召开了首次可追溯的勃兰登堡地方议会,这表明柏林在当时已经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1326年,柏林地区在勃兰登堡袭击(立陶宛语:Brandenburgo žygis)期间遭到立陶宛人异教徒袭击;1375年编纂的《查理四世土地登记册》中,柏林与施滕达尔、普伦茨劳、法兰克福(时称奥得,Oder)位列税收额最高的城市,进一步证明了柏林在当时经济政治上的领先地位。1307年,克尔恩与旧柏林结为城市联盟,虽然内部行政彼此独立,但在对外政策上保持统一,共建共用同一市政厅;两城依靠帝国之路(拉丁语:Via Imperii)与布鲁日至诺夫哥罗德间的这两条贸易路线政治经济往来不断加深。14世纪末,柏林受黑死病流行影响,人口大幅减少。
柏林在12世纪至14世纪先后经历了阿斯坎尼家族(1157年–1320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1323年–1373年)与卢森堡家族(1373年–1415年)的统治。1415年,罗马人的国王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为感激救命之恩,将自家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一世,并授予其选帝侯爵位。自此霍亨索伦家族开启对柏林地区的统治直至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1448年,柏林市民因不满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建造新宫殿而起义,但最终失败,冲突过程中宫殿地基遭洪水淹没,冲突后达成的妥协对柏林自治权造成极大侵害,并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掀起了王侯反对城市自由的浪潮。1486年,选帝侯约翰·西塞罗宣布柏林为布兰登堡侯国的主要宫殿城市,柏林被确定为主要的政治中心;1518年,自1360年左右起便作为汉萨同盟一员的城市联盟克尔恩-柏林失去城市地位,被迫退出同盟[4]。1537年,柏林最早的城市景观视图出现在《奥托·海因里希选侯旅行相册》中。
1539年,在选侯约阿希姆二世主导下,柏林与克尔恩成功和平引入宗教改革,使得柏林成为信仰路德宗的城市。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最终造成柏林约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与人口减半。1640年,选侯腓特烈·威廉继承侯位,他在柏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641年起他主持兴建包括弗里德里希韦尔德、多萝西恩、弗里德里希在内的新城区;腓特烈·威廉推行了宽容的移民政策与宗教政策,促进了柏林的多元化发展:1671年,来自奥地利的50个犹太家庭获准定居柏林;1685年,他颁布《波茨坦敕令》,允许受法兰西王国《枫丹白露敕令》迫害影响的胡格诺派信徒到勃兰登堡生活,其中约15,000人来到柏林,6,000人左右定居于此。截至1700年,柏林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法国人,他们的文化影响至今在柏林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柏林还吸收了来自波西米亚(今捷克)、波兰和萨尔茨堡的社群。
1658年至1683年,柏林与科尔恩联合建成了13座防御堡垒,使柏林-科尔恩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这个防御体系是对当时欧洲战局的一种必要应对,旨在保护柏林免受外来侵略。
1701年,选侯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标志着柏林正式成为普鲁士王国首都。1709年,《王室宫廷法令》(德语:Edikt zur Bildung der Königlichen Residenz Berlin)颁布,柏林、克尔恩、弗里德里希韦尔德、多萝西恩、弗里德里希合并为一个城市,当时该行政区居民达到55,000人,此后柏林进一步扩张,成为普鲁士的政治文化中心。1800年前后,柏林成为全德文化中心之一,涌现出丰富的城市资产阶级文化柏林古典主义(德语:Berliner Klassik),柏林在宗教方面的宽松政策使其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据点,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与思想家在此聚集。
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中大破普鲁士陆军,迅速占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撤离柏林前往柯尼斯堡,许多富裕阶层与政府官员家庭离开柏林,柏林成为法军驻地。1808年,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主持普鲁士改革运动,柏林通过新的城市条例,建立了首届自由选举的城市议会;同年,法军从柏林撤军,但根据1807年签订的《蒂尔西特条约》,普鲁士仍为法国卫星国,柏林仍作为法国附庸受其控制。
1808年,腓特烈·威廉三世返回柏林,继续推动改革举措,柏林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孕育出西门子、博尔西格与AEG等公司,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市外开设的新工厂吸引了众多来自东普鲁士的移民,推动柏林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柏林工人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1848年,德意志邦联爆发三月革命,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做出了一定妥协;1850年,新柏林宪法与市政法规通过,废除了原来新闻自由与集会自由的条款,引入三级选举制,严格限制市议员的权力,警察局长权力却大大加强。
1861年,莫阿比特、威丁与一些郊区合并;自1862年起,霍布雷希特计划颁行,柏林进一步扩张,22米屋檐的住宅街区成为柏林特色。人口增长、地产投机与贫富差距也加剧了公寓楼生活环境的恶化。
1871年1月18日,首相奥托·冯·俾斯麦通过小德意志方案促成了民族国家德意志国的统一,柏林由此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自此德国进入奠基时代,崛起为世界强国,柏林也发展为国际都市。1877年,柏林人口突破100万,1905年突破200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于四年后战败,德皇威廉二世再未回到柏林。
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11月3日,十一月革命爆发,同月9日魏玛共和国在柏林宣告成立。十一月革命结束后的几个月,政府领导的自由军团和革命工人间仍不时发生冲突:1919年初,柏林爆发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在3月柏林工人总罢工过程中,政府使用包括野战炮、迫击炮在内的军械对付民众,3月3日至16日,仅利希滕贝格便有12,000人死亡。
1920年1月13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因反对《工会法》,在法案二读期间于国会大厦门前组织示威,示威人群遭到当局屠杀;两个月后,由于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需履约解散自由军团,威玛国防军司令瓦尔特·冯·吕特维茨发动卡普政变,唆使民族主义者沃尔夫冈·卡普担任政变首脑,魏玛政府迁往斯图加特策动工人大罢工反对政变,国家几近瘫痪,政变旋即失败。
1920年下半年,《大柏林法》通过,柏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并扩张,扩建后的柏林人口约为400万,是20世纪欧陆最大城市,也是继伦敦、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城市。随后几年里,柏林经历了艺术、文化、科学和技术的黄金时代,随着工业郊区并入城市,柏林亦跻身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二十年代的繁荣持续到1929年大萧条戛然而止。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权德国,柏林成为纳粹德国首都。希特勒与阿尔贝特·施佩尔曾制定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计划,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搁置,仅完成六月十七日大街与胜利纪念柱等项目,尤在1945年德国战败后化为泡影。
纳粹政权摧毁了柏林的犹太人社区。1933年前柏林约有16万犹太人,但在1938年11月大屠杀后,数千名柏林犹太人被驱逐至附近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1941年起,仍居住在柏林的66,000名犹太人中约有50,000人被驱逐到罗兹、明斯克、考纳斯、里加、皮亚斯基及特雷西恩施塔特隔都的贫民窟和劳工营。众多犹太人在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中惨死,其他人后来则被驱逐至奥斯维辛等集中营。
1940年8月25日,柏林首次遭到英国空军的轰炸。1943年起,盟军的袭击大幅增加,摧毁了柏林大部分地区。1945年柏林战役后的柏林满目疮痍,几乎一半的建筑物被毁,226座桥梁中仅余98座。
1945年5月8日,苏联红军占领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柏林于同年7月根据1944年《伦敦议定书》被划分为美、英、法、苏四个占领区。尽管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上都没有划定东、西柏林的具体边界,各方利益权衡之下,东西划分的格局在1945年至1946年确立下来。5月19日,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柏林市政府,市政府由1名无党籍市长、4名副市长与16名市议员组成。但柏林的总体行政管理仍然由四个主要战胜国共同负责,苏联扶持的市政府曾尝试将一些战前不再使用的街道名称修改至新的城市地图上,但进展十分有限。
此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的政治分歧不断扩大。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提出美英法占区共同协调经济政策与管制对外贸易,并最终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欧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国自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新货币改革,发行B记号马克。苏方于6月22日实行货币改革,发行D记号马克,并在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此即第一次柏林危机,推动美苏冷战走向第一次高潮。西方阵营通过柏林空运(德语:Berliner Luftbrücke)化解了此次危机。
1949年,西方阵营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成立,西德定都波恩,东德则宣布柏林为首都,西柏林成为事实上的西德飞地,东德所属范围则限于苏占区东柏林。随着冷战不断加剧,1958年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六个月内撤出其在西柏林的驻军,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但苏联最终妥协;然而1961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发出最后通牒,再度要求西方阵营武装部队撤离柏林,在六个月内将与西柏林连接的所有要道控制权移交东德,引发第三次柏林危机,最终导致东德于同年8月13日竖起柏林墙,双方出动坦克进行军事对峙,至此东西柏林完全分隔开来。1963年6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发表演讲《我是柏林人》表达支持,在西柏林引起积极反响。1972年,《柏林四强协定》生效,两德签署《两德基础条约》,柏林危机暂时得到缓和。1987年6月,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于东西柏林交界处的勃兰登堡门演讲时,对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发出“推倒这堵墙!”的号召。1989年,东德爆发和平革命非暴力示威,东德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恢复议会民主制与市场经济;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
1990年9月,美英法苏与两德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同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纳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范围,两德统一,柏林成为联邦首都;1994年,四国占领军全部撤出柏林。
1991年6月20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首都决议,决定柏林作为联邦政府及联邦议院驻地。1994年,贝勒维宫成为联邦总统官邸,联邦总统办公地则为贝勒维宫附近的德国联邦总统府。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北德平原的施普雷河畔,距波兰边境约60公里,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气候温暖湿润,约三分之一的城市面积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地势低洼平坦,地形多为沼泽林地
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柏林是温带/湿润气候。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湿气团使其冬季气候比较温暖。夏季则凉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
柏林达雷姆(位于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的年平均温度是9.7°C(49.5°F),而年平均降水量为571毫米(22.5 英寸)。
柏林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5.2 (59.4) |
18.6 (65.5) |
25.1 (77.2) |
30.9 (87.6) |
33.3 (91.9) |
36.1 (97.0) |
37.8 (100.0) |
37.7 (99.9) |
34.2 (93.6) |
27.5 (81.5) |
19.5 (67.1) |
15.7 (60.3) |
37.8 (100.0) |
平均高温 °C(°F) | 2.9 (37.2) |
4.2 (39.6) |
8.5 (47.3) |
13.2 (55.8) |
18.9 (66.0) |
21.6 (70.9) |
23.7 (74.7) |
23.6 (74.5) |
18.8 (65.8) |
13.4 (56.1) |
7.1 (44.8) |
4.4 (39.9) |
13.4 (56.0) |
日均气温 °C(°F) | 0.5 (32.9) |
1.4 (34.5) |
4.9 (40.8) |
8.7 (47.7) |
14.0 (57.2) |
17.8 (64.0) |
19.3 (66.7) |
18.9 (66.0) |
14.7 (58.5) |
9.9 (49.8) |
4.7 (40.5) |
2.0 (35.6) |
9.7 (49.5) |
平均低温 °C(°F) | −1.9 (28.6) |
−1.5 (29.3) |
1.3 (34.3) |
4.2 (39.6) |
9.0 (48.2) |
12.3 (54.1) |
14.3 (57.7) |
14.1 (57.4) |
10.6 (51.1) |
6.4 (43.5) |
2.2 (36.0) |
−0.4 (31.3) |
5.9 (42.6) |
历史最低温 °C(°F) | −21.0 (−5.8) |
−26.0 (−14.8) |
−16.5 (2.3) |
−6.7 (19.9) |
−2.9 (26.8) |
0.8 (33.4) |
5.4 (41.7) |
4.7 (40.5) |
−0.5 (31.1) |
−9.6 (14.7) |
−16.1 (3.0) |
−20.2 (−4.4) |
−26.0 (−14.8)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42.3 (1.67) |
33.3 (1.31) |
40.5 (1.59) |
37.1 (1.46) |
53.8 (2.12) |
68.7 (2.70) |
55.5 (2.19) |
58.2 (2.29) |
45.1 (1.78) |
37.3 (1.47) |
43.6 (1.72) |
55.3 (2.18) |
570.7 (22.48) |
平均降雨天数(≥ 1.0 mm) | 10.0 | 8.0 | 9.1 | 7.8 | 8.9 | 7.0 | 7.0 | 7.0 | 7.8 | 7.6 | 9.6 | 11.4 | 101.2 |
月均日照时数 | 46.5 | 73.5 | 120.9 | 159.0 | 220.1 | 222.0 | 217.0 | 210.8 | 156.0 | 111.6 | 51.0 | 37.2 | 1,625.6 |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UN),[5] HKO[6][7] |
柏林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地位于2006年载入基本法[8]。柏林是国家元首联邦总统与政府首脑总理办公地,总统府、总理府与参、众两院驻地。与多数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一并设于首都不同,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与联邦宪法法院主要办公地位于卡尔斯鲁厄。
1991年两德统一后,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在2000年前将首都自波恩迁回柏林,此后柏林开展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1994年,《柏林-波恩法案》颁布,正式确立柏林的首都与联邦政府驻地地位;伯恩被授予“联邦城市”(德语:Bundesstadt)的独特地位,得以保留部分联邦机关,其余大部政府机关则于1999年迁移完毕。2001年,联邦总理府完工,时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入驻;2018年,德国联邦情报局入驻柏林[9]。
现任朔尔茨内阁的17个部委中有9个在柏林办公,包括外交部、联邦经济及气候保护部、联邦财政部、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及青年部、联邦劳工和社会保障部、联邦内政及国土部、联邦司法部、联邦数位及交通部、联邦住房、城市发展和建设部,其余部委在波恩办公,各部委皆在另一城市设有办事处。
柏林的立法机关为柏林市议会,采用一院制组织形式,共计159席,每届任期5年;每次选举选出至少130名议员,其中78名由单议席选区选出,52名由补偿性比例代表制产生。每名选民可以投两票,一票投给单议席选区的候选人,一票投给政党名单。如果有政党在地方选区获得的席次超出其相对的得票率,市议会将会加入超额席次以确保各党派的议席比例与得票比例相若。现任议会于2021年9月选出,议长为基民盟党籍政治家科妮莉亚·塞贝尔德(Cornelia Seibeld);社民党占34席,绿党占34席,基民盟占52席,左翼党占21席,选择党占17席,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占1席。由于柏林是德国三个城市州之一,柏林市议会兼具市议会与州议会职权。
柏林市政府驻红色市政厅,由柏林市长带领其任命的10位部长(其中2位兼任副市长)管理市政。柏林市长由柏林市议会选出、联邦议院任命,现任市长为基民盟党籍政治家凯·韦格纳(Kai Wegner),2023年4月就任。
序号 | 纹章 | 区名 | 德语区名 | 人口 2023年 |
面积 km² |
1 | ![]() |
米特 | Mitte | 363,930 | 39.40 |
2 | ![]() |
腓特烈斯海恩-克罗伊茨贝格 |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 266,958 | 20.40 |
3 | ![]() |
潘科 | Pankow | 406,631 | 103.22 |
4 | ![]() |
夏洛滕堡-维尔默斯多夫 | Charlottenburg-Wilmersdorf | 322,719 | 64.69 |
5 | ![]() |
施潘道 | Spandau | 243,827 | 91.88 |
6 | ![]() |
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 | Steglitz-Zehlendorf | 295,766 | 102.56 |
7 | ![]() |
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 | Tempelhof-Schöneberg | 336,070 | 53.05 |
8 | ![]() |
新克尔恩 | Neukölln | 307,275 | 44.93 |
9 | ![]() |
特雷普托-克珀尼克 | Treptow-Köpenick | 285,088 | 167.73 |
10 | ![]() |
马尔灿-黑勒斯多夫 | Marzahn-Hellersdorf | 280,500 | 61.82 |
11 | ![]() |
利希滕贝格 | Lichtenberg | 298,791 | 52.12 |
12 | ![]() |
赖尼肯多夫 | Reinickendorf | 254,826 | 89.32 |
![]() |
柏林州 | Land Berlin | 3,662.381 | 891,12 |
柏林原本分为23区,2001年柏林行政区划调整后合并为如今的12区,各区又进一步细化为96个分区(德语:Stadtteile),代表着历史传统上的都市化地方。行政改革后,地方政府之间进一步重组,目前共形成97个地方政府,而每个地方政府亦再由数个街道(德语:Kiez)组成。柏林各区有各自的区议会(德语:Bezirksverordnetenversammlung, BVV),由至少55名区议员组成,由本区公民选举产生。区议会无权通过法律,但肩负选举区公所(德语:Bezirksamt, BA)成员的职责,并有权向区公所提出申请、建议或要求披露信息,亦可罢免区公所成员或推翻区公所决定并取而代之[10]。区公所由5位区议会议员(德语:Bezirksstadträte)及1位区长(德语:Bezirksbürgermeister)构成,负责区议会职能范围之外的所有事务,决定以简单多数票的形式作出[11]。柏林区长们定期在区长理事会中与市长会面,讨论行政和立法的基本问题。
序号 | 国家 | 城市 | 关系 | 结好时间 |
---|---|---|---|---|
1 | ![]() |
![]() |
姊妹城市 | 1967-06-27[12] |
2 | ![]() |
![]() |
姊妹城市 | 1987-07-02[13] |
3 | ![]() |
![]() |
姊妹城市 | 1988-11-04 |
4 | ![]() |
伊斯坦布尔 | 姊妹城市 | 1989-11-17 |
5 | ![]() |
![]() |
姊妹城市 | 1991-08-12[14] |
6 | ![]() |
![]() |
姊妹城市 | 1991-08-28 |
7 | ![]() |
![]() |
姊妹城市 | 1991-12-14 |
8 | ![]() |
![]() |
姊妹城市 | 1992-06-01 |
9 | ![]() |
![]() |
姊妹城市 | 1993-04-22 |
10 | ![]() |
![]() |
姊妹城市 | 1993-04-30 |
11 | ![]() |
![]() |
姊妹城市 | 1993-09-01 |
12 | ![]() |
北京 | 姊妹城市 | 1994-04-05 |
13 | ![]() |
![]() |
姊妹城市 | 1994-05-14 |
14 | ![]() |
![]() |
姊妹城市 | 1994-05-19 |
15 | ![]() |
![]() |
姊妹城市 | 1995-06-10 |
16 | ![]() |
![]() |
姊妹城市 | 2000-07-06 |
17 | ![]() |
![]() |
姊妹城市 | 2000-10-10 |
18 | ![]() |
![]() |
姊妹城市 | 2023-09-14[15] |
柏林纹章绘有一只面向左侧(纹章学角度即持盾人方向看来则为右侧)口吐红舌的直立黑熊(即柏林熊),盾徽上方戴有金色五瓣叶冠,叶冠基座位砖石结构,中央有一扇关闭的城门。采用熊作为城市象征的具体源流已不可考,众说纷纭。目前的材料显示黑熊形象首次出现在柏林城市纹章是在1280年。近几个世纪柏林更多采用普鲁士鹰或勃兰登堡鹰的形象作为象征,直至20世纪柏林熊才被重新启用。目前版本的柏林纹章于1945年获经采用。
柏林各区纹章均采用三塔墙冠,为体现与柏林州的关系,皆在中间的塔楼上缀有银色的柏林纹章(详见行政区划所列各区纹章)。
柏林州旗(柏林市旗)背景为白色,上下两侧缀有红色条纹,旗帜中心偏左处绘有柏林熊,于1911年启用,并于1913年首次飘扬在红色市政厅上空。柏林曾采用自上而下黑红白三色旗作为旗帜,但时常被人与德意志帝国国旗混淆,故后来被替换成熊旗。
柏林是欧盟区内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次于巴黎)以及城市面积第八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
2023年,柏林在城市范围内创造了1932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市于2021年约有2090000人就业。 统一后的柏林立足于发展为商业、金融和服务业为主,辅以手工制造业和食品等轻工业的城市。
该市的名胜古迹和购物设施以及展览和会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务客。柏林有超过900个的活动场所可为各种大会、研讨会和座谈会提供框架。
2017年,在柏林过夜的访客数量增至3120万,其中的1400万来自国外。2017年,柏林以近600万外国游客的数量而成为全球到访量第20大的城市,并位居德国第一。同年,游客共创造了125亿美元的收入。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16]。
柏林博物馆:
现今,每年在 柏林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大约有10场。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 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水准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17]。
柏林拥有众多的歌剧院、剧院和乐团。
柏林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 Berlin),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且最知名的动物园。 建于1844年,占地35公顷(86.5英亩),展示约1,300种不同的物种和20,000多只动物,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动物园设施之一。在2017年有超过350万游客,是欧洲访问量最大的动物园,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动物园之一。定期喂食动物是其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园中过去最知名的动物明星则是北极熊克努特,目前动物园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动物园合作,进行保护濒危物种的培育计划。
柏林植物园与植物博物馆(Botanischer Garten)是位于柏林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的一座植物园,面积43公顷,内有多达2.2万种植物。柏林植物园自1904年开始开发参观。
柏林以其无与伦比的夜生活而闻名。从传奇的科技俱乐部到舒适的酒吧,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派对场景是其充满活力和包容的精神的证明[18]。
克罗伊兹堡是柏林另类夜生活的灯塔。 这个地区以时尚酒吧、地下俱乐部和悠闲的咖啡馆融合而闻名。
弗里德里希斯海恩是科技无可争议的首都,是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俱乐部的所在地,包括传奇的伯格海恩。
Prenzlauer Berg 为柏林夜生活带来更轻松的方式,拥有波希米亚的氛围和众多舒适的地方。
柏林曾经在1936年成功举办过奥运,2006年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决赛。
柏林马拉松是德国柏林一年一度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在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比赛自1974年开始举办,获得国际田径总会(IAAF)金牌等级认证的全程马拉松。2024年共有50,000多名来自120个国家的选手参赛。
柏林著名足球运动员: 谢洛美·保定, 奇云-派斯·保定, 吉多·布赫瓦尔德, 托马斯·黑斯勒, 罗伯特·胡特, 尼科·科瓦奇, 皮埃尔·利特巴尔斯基, 安东尼奥·吕迪格, 克里斯蒂安·齐格.
柏林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柏林地铁(U-Bahn)共有9条线,175个车站;柏林快铁(S-Bahn)则有16条线,166个车站。柏林也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有轨电车系统之一,名称为“柏林街车”,拥有398个车站。
柏林火车总站(Berlin Hauptbahnhof),是德国首都柏林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以及欧洲最大的高架车站。凭借着日均约30万人次的旅客到发量,它也是德国运量第四大车站,仅次于汉堡火车总站、慕尼黑火车总站与法兰克福火车总站。
极具特色的车站建筑是由建筑师迈因哈特·冯·格尔坎所设计。2006年,该车站连同经由南北长途铁路隧道运行的新南北干线连接线一起投入营运,并通过所谓的“蘑菇方案”对柏林的铁路客运业务实现了彻底的调整与重组。
全市有铁路连接,并有铁路通往阿姆斯特丹、布拉格、什切青、波兹南、华沙、施特拉尔松德、吕贝克、汉堡、科隆、波恩、慕尼黑和马格德堡。
目前柏林布兰登堡机场(BER)在营运中,其他原有机场已结束营运。
原有
柏林的历史为这个城市留下一系列不拘一格的建筑。它在二十世纪的德国历史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塑造了它现在的外观。每一个以柏林为首都的政权,包括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东德以及现在已统一的德国,都进行雄心勃勃的建筑计划,而各自为这个城市的建筑增添自己独有的风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柏林曾被炸弹袭击所摧毁,很多在西柏林与东柏林战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亦分别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因为兴建新住宅或商业区和主要道路的市政建筑计划而拆除。
柏林的东部有很多预制建筑。它们是东方集团在东西柏林分裂时期所留下的印记,东柏林规划完整住宅社区时致力于按照居民数目的比例来建设商店、幼稚园和学校。
柏林的主要建筑有:
对于二战期间被毁的城区,在分裂时期的东西柏林分别进行各自的重建工作。在城市东部,现在的卡尔马克思大街(Karl-Marx-Allee,过去的斯大林大街)是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它从亚历山大广场向东,经过施特劳斯贝格广场(Strausberger Platz),到法兰克福门(Frankfurter Tor),那里的两座塔楼受到了御林广场上两座穹顶大教堂的启发,由建筑师Henselmann设计。在柏林建城750年庆祝活动期间,已被摧毁的尼古拉小区(Nikolaiviertel)按照其历史特征得到重建,其中心的尼古拉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
在城市的西部,则是现代建筑的空间。1957年国际化的Interbau住宅区由著名建筑师,如沃尔特·格罗佩斯、勒·柯布西耶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设计,他们的理念是“明日之城”Hansaviertel。悬臂式屋顶的国会大厅(Kongresshalle)兴建于1957年,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作为送给柏林的礼物。
柏林的一个特色,是在大部份城区仍然使用煤气路灯,总数超过44000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动物园附近是煤气路灯的露天博物馆。
柏林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一大中心,共有大学40所。2021/22学年其学生数量近200,000名。同一学年柏林有近40,000名国际学生。 许多全球领先的教育机构都位于柏林[21]。
高等教育方面,柏林有几个比较著名的大学,以学术性质为主:有柏林大学联盟(包含1809年开设的柏林洪堡大学、1948年创立的柏林自由大学、1770年创立的柏林工业大学与柏林夏里特医学院)。技术方面:1994建立的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ESMT及BHT。艺术院校方面:1696年创立的柏林艺术大学以及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商业及法律方面:2009年设立的柏林经济与法律应用科学大学。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