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33秒》(英语:4′33″、Four minutes, thirty-three seconds、Four thirty-three[1])是由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的曲子,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皆可演奏。此曲最特别之处为演奏者从头至尾都不需要演奏出一个音。
概述
《4分33秒》是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2]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皆可演奏,但比较常见的版本是以钢琴演奏。
根据《4分33秒》的乐谱显示,演奏者从头至尾都不需要奏出一个音。一般来说,钢琴演奏者在乐章之间会做出开合琴盖、擦汗等动作,而在演奏这首乐曲期间听众听见的各种声响都可被认为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因此,《4分33秒》具有机遇音乐的特征。[3]这部作品在演奏时演奏者不会演奏出一个音,所以常被称为“四分半钟的寂静”。[4][5]因为此曲的演奏会被环境与观众行为影响,所以每次演奏期间发出的声音都会不同。[6]
构思与创作
在凯奇构思《4分33秒》前,他已经创作了一些以寂静作为音乐主体的作品,如1934年的《双长笛二重奏》(Duet for Two Flutes)、1946年至1948年期间的部份《奏鸣曲与间奏曲》(Sonatas and Interludes)作品、1951年的《变化的音乐》(Music of Changes)、《双田园曲》(Two Pastorales)和《预置钢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prepared piano and orchestra)、以及1952年的《等待》(Waiting)。[9]
凯奇对《4分33秒》的构思始于1947年至1948年左右,即凯奇进行其作品合集《奏鸣曲与间奏曲》的编修工程期间。当时,凯奇于瓦瑟学院“作曲家的自白”演讲中指出他有了创作《4分33秒》的灵感。[10]但他亦觉得此曲会被其他音乐界人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他本人更指出“我不希望它出现。甚至对我来说,演奏《4分33秒》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或者是一个笑话”。[11]因此,凯奇延至1952年才“创作”此曲。[2]
风格与影响
他们错过了《4分33秒》的重点,因为根本没有寂静这一回事。他们认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静的,全因他们不懂得如何聆听偶然音乐。在第一乐章中,你可以听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风。在第二乐章中,雨水开始敲打屋顶,发出淅沥声响。而在第三乐章中,观众在谈论或步行时发出了各种有趣的声音。 |
— 约翰·凯奇在《4分33秒》首次公演中的演讲[12] |
此曲在音乐界引起过震撼,也是现代音乐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凯奇指出,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全因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凯奇亦认为音乐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过程,因此他创作的《4分33秒》就表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4分33秒》亦代表了凯奇“任何声音都能构成音乐”的观点。[13]凯奇曾在许多场合中指出《4分33秒》是他最重要的作品。[12]
保罗·赫加蒂指出凯奇的《4分33秒》开创了噪音音乐这个音乐种类。对赫加蒂来说,噪音音乐是指由随机噪音组成的音乐。[14]
《4分33秒》是一个自动性主义作品的例子。自动性主义作曲家都会在作品中尽量减少作曲家及演奏者的介入,并以环境、听众和表演者所发出的声音作为曲子的主体。作曲家及演奏者在《4分33秒》中几乎没有介入,因此是自动性主义作品中的杰作。[15]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