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是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为首的北约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军事部队[26]为执行由2011年3月17日安理会以10票支持5票弃权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所设立的利比亚禁飞区而实施的军事行动[27][28]。目的是阻止利比亚政府军在2011年利比亚起义中对反对派的军事打击。这是安理会对格达费政权武力镇压示威民众实施的第二轮制裁[29]。
此条目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 |||||
---|---|---|---|---|---|
利比亚内战的一部分 | |||||
联军的部署及空袭目标 | |||||
| |||||
参战方 | |||||
非北约盟友: 约旦 卡塔尔 瑞典 阿联酋 利比亚叛军 |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军事支援: 白俄罗斯[1][2][3][4][5]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萨科齐总统 |
穆阿迈尔·卡扎菲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哈米斯·卡扎菲 萨阿迪·格达费 阿布-贝克尔·尤尼斯·贾卜尔 | ||||
兵力 | |||||
法国:19架军机[8] 美国:11艘军舰[15] |
200枚中、重型防空导弹 220枚轻型防空导弹[18] 600 anti-aircraft guns[19] | ||||
伤亡与损失 | |||||
1架美国海军MQ-8坠毁[20] [21] 3名海军飞行员被俘(后获释)[22] 1架荷兰皇家海军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被俘[22] 1架美国空军F-15E因机械故障坠毁[23] 1架阿联空军F-16在降落时损坏[24] |
超过5,900个军事目标受到摧毁,包括[25]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说,制裁利比亚是国际社会首次适用“保护平民责任”原则,即出兵保护的对象是平民而不是国家。潘基文曾于19日表示,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队的可能性[26]。
自2011年3月至10月期间,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总计出动军机超过26,000架次,摧毁超过5,900个军事目标。[25]军事行动随著格达费独裁政权覆灭,临时政府成立后结束。
卡扎菲在未垮台前宣称,从利比亚经地中海北上欧洲的偷渡活动遭利比亚政府有效压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获7,300名偷渡者。[31]卡扎菲在2011年3月曾经提出警告,表示一个统一和稳定的利比亚对于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动事关重要。他还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通话时表示,如果自己丢掉政权,恐怖主义势力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32][33]自从北约协助叛军推翻卡扎菲政权后,利比亚政局陷入长期动荡,对偷渡活动中门大开,吸引偷渡集团在利比亚再度活跃,招揽大量偷渡者从利比亚乘船北上欧洲,掀起欧洲移民危机,有评论认为是欧洲国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和“咎由自取”。[34][35]
英国独立党领导人奈杰尔·法拉奇批评首相卡梅伦在2011年参与推翻卡扎菲政权,是导致此后欧洲难民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36]
有中国学者将北约的参与称为“无利不起早”,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刺激了这场战争。利比亚地区地处交通要道,扼守地中海,且作为石油资源丰富的输出大国,石油主要出口欧洲,如法国是利比亚石油最大的出口国,法国在利比亚的石油投资高达几十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在此处扶持亲美政权,可攫取极大的地缘政治利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