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可能是即兴的,也有可能是刻意编排。而这些动作有美学上的价值,也常常有象征性[nb 1]。舞蹈可以依其动作编排、动作剧目、历史时期或是其起源来分类[4]。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在舞蹈上,需要区分表演性舞蹈和参与性舞蹈[5],不过这两种分类有时也有重叠之处。两种舞蹈都有其特别的功能,可能是社交、仪式舞蹈、竞技、情色、战舞、神圣/宗教敬拜。有些活动也有一些类似舞蹈的特点,例如武术、体操、竞技啦啦队、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行进乐队等。
表演性舞蹈和参与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performance dance)也称戏剧性舞蹈(Theatrical dance)或音乐厅舞蹈(concert dance),是刻意呈现的演出,一般是在舞台上由舞者进行的表演。一般会有其叙事、可能配合默剧、服饰及布景,也有可能配合音乐伴奏的诠释,这些多半是编排过的。这种舞的例子有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印度古典式舞蹈以及日本歌舞剧。表演性舞蹈也有可能配合歌剧或是其他的音乐剧一起出现。
参与性舞蹈(Participatory dance)可能是民族舞蹈、社交舞或群舞(例如排舞、圆圈舞、锁链型舞蹈、方块舞或舞伴舞,是大家以共同的目的所进行的舞蹈,目的可能是因为社交、体能锻炼、娱乐等目的,不是为了让其他人观看而进行的。这种舞很少有叙事。其至单人舞也有可能只是为了使舞者自身满足而跳。参与性舞蹈中,一般参与者会有相同的动作和步伐,不过在电子舞曲的锐舞中,舞者可能会是free dance,不追求和周围的协调。有些文化中可能会在参与性舞蹈中,将一些严格的限制放低,例如男性、女性及小孩可以参与舞蹈。
历史
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考古提供舞蹈的痕迹,例如9000年前在印度的宾姆贝特卡的岩石壁画和公元前3300年埃及墓壁画描绘的绘画舞蹈人物。
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6],产生于奴隶社会,[7]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长袖细腰、飘逸轻盈、技艺并重、刚柔相济。[7]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外乐舞的大交流以及唐代帝王的重视,杨贵妃等舞蹈家的出现,使中国表演性舞蹈空前繁荣。[7]
宋元明清以后,中国的表演性舞蹈逐渐融入戏曲,成为塑造角色、表达情感、展示剧情的戏曲化舞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来。[6]
特色
中国舞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构图”的对称性,左边的人做了一种姿势,右边的人也做一种相应的姿势。舞蹈的三要素是指表情(不单是脸部的表情,是全身的表情)、节奏和构图。中国舞蹈的表情和节奏各有特点,但特征最显著的是构图。这种构图在舞蹈中叫做“对称的平衡”。[8]
分类
根据舞蹈的功能、用途,可分“实用舞蹈”(自娱)与“表演舞蹈”(娱人)两大类;每大类下,再根据“时间”分为传统与流行,共计即四类; 然后可再往下细分但无论那一个分类方法,其界线均已模糊,分类表示如下。
以健身、怡情、益智、表现为目的,往往参与者即舞者兼观众,可不必观众。
以表演或欣赏为目的,参与者分为演出者及观众。
- 传统表演舞蹈
- 流行表演舞蹈
相关图片
相关条目
注解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