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日语:黒潮/くろしお kuroshio),又称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于墨西哥湾暖流之后。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著日本往东北向流,在与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寒冷的北极海域,将冰冷的极地海水温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黑潮得名于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于黑潮内所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当的快,可提供回流性鱼类一个快速便捷的路径,向北方前进,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回游性鱼类,及其他受这些鱼类所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9月30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2月17日) |
黑潮流速约为100至200厘米每秒(39至79英寸每秒),厚度约在500—1,000米(1,600—3,300英尺),宽度约200多公里。于日本四国的潮岬外海测得海水流量达65,000,000立方米每秒(2.3×109立方英尺每秒),约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流量之360倍。[1] 黑潮年平均水温约摄氏24至26 °C(75至79 °F),冬季约为摄氏18至24 °C(64至75 °F),夏季可达摄氏22至30 °C(72至86 °F)。黑潮也较邻近的黄海高7至10 °C(45至50 °F),冬季更可高出20 °C(68 °F)。 黑潮的主流并非沿著东亚大陆边缘流动,而是沿著东亚岛弧流动,因此,黑潮对岛弧的影响也较大陆显著。[2]然黑潮的支流延伸进入东亚大陆的边缘海,也对大陆区域造成一定影响。[3][4][5][6]
黑潮主流及支流
黑潮主流从与那国海峡进入东海后,钓鱼台附近分出一支,向西北流入浙江近海,称为台湾暖流。而黑潮主流沿东海深沟流向东北,在日本九州岛西南又分出一支,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为对马暖流。对马暖流又于济州岛南边分出一小支进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也叫西朝鲜暖流。[1][3]
台湾暖流沿台湾海峡的槽状凹地北上,一直可达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口外,约北纬31度附近,洋流在中国舟山群岛附近与长江入海迳流所形成的沿岸流相汇,形成明显的锋面,当地人称为“流隔”,也因此形成台湾海峡最大的舟山渔场。[1][7][8]
黄海暖流大致沿东经124度北上,然后通过渤海海峡流入渤海。这支海海流呈现一个相对高温和高盐的水舌,从南黄海一直伸入到渤海,它对形势封闭的渤海有重要的影响。黄海暖流冬季较强,夏季较弱,甚至消失。由于黄海暖流的影响,中国的秦皇岛和葫芦岛等地成为中国大陆北方著名的不冻港。[1][3]
黑潮的经济效益
黑潮海流可用作船只的航道,在顺潮流行驶时,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然而,逆流航行的船只将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燃料以弥补逆向水流的阻力。[10]
黑潮有利于许多渔业。黑潮从台湾东北部沿东海陆架斜坡向东北流动,携带竹䇲鱼鱼卵和幼鱼到日本南部和本州岛。[11]这些幼鱼被捕获后,会以水产养殖到成年并收获。因此竹䇲鱼种群成为日本、韩国和台湾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12]其他重要的渔业还包括绿青鳕、沙丁鱼和鳀鱼。[13] 近年黑潮的变化及其变暖现象影响领航鲸的迁徙,影响相关收入来源的人们。[14]
黑潮海流与亲潮海流相遇,创造沿岸许多的渔业城市,但该地区仍处于从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的恢复过程。[15]311地震后的海啸淹没了日本 350公里的海岸线,在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中,释放放射性铯进入周围水域。当地水体严重影响,而且放射性铯受到黑潮和亲潮碰撞扩散,透过北太平洋洋流运送到整个北太平洋。[16] 事故地点半径 10 公里范围内没有渔获物,即使在该区域以外的渔获物也要接受检验,打击当地渔业,[17]甚至失去超过 90% 的船队,至今渔业产量也还没恢复事故前的捕捞水准。 [18]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