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自达757((日语)マツダ・757)是1986年由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关系企业Mazdaspeed设计开发、为参加JSPC全日本运动原型赛车耐久锦标赛((日语)全日本スポーツプロトタイプカー耐久选手権)和利曼24小时耐力赛的原型赛车(prototype racing car)。
1987年11月举办的全日本富士500公里锦标赛里,757的轴距被延长,并且搭载初问世的四转子引擎13J型,称之为马自达757E。
1985年的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中,737C虽然以第40和44名的成绩通过预赛,却在决赛中发生引擎故障、变速箱轴承破损、电动机断线导致电池蓄电耗尽等状况。纵然最后跑完全程,成绩却不甚理想。
1986年Mazdaspeed决定自造底盘,由于参赛重心移往美国,马自达将757打造成符合美国IMSA(International Motor Sports Association)GTP大赛规则的原型赛车。
该车的开发设计乃参考当时C1组之佼佼者保时捷962C,其单壳体车身采用侧边散热器的方式。至于悬吊系统,前轮采浮动式弹簧减震组(flaoting type spring damper unit)加双A臂悬吊;后轮则采双臂曲柄(bell crank)方式。
车身跟保时捷962C一样,为了减少风阻而设计。根据车体设计者三村建治的自述:“我们在日本和英国做过风洞试验,这个车身的空力特性数据表现得比保时捷好[1]”。
在变速箱系统方面,原先前几代的717C、737C等都采英国休兰德公司的变速箱,但经过几次利曼24小时耐力赛的结果证明常发生因容量不足而过热问题。于是马自达仿效保时捷的锯齿状排档,自行制造齿轮箱与变速系统。
13G型三转子引擎的构造乃是自双转子引擎前段追加一个转子而成,起初采用电子燃料喷射装置(EGI),且出力轴采用“1+2”的锥形连接方式。为了两个转子的平衡,重新设计过出力轴。此外,由于引擎长度增加造成刚性降低,油底壳从单片式铝板改为蜂巢式铝板。
后来在1987年马自达将13G型的外环气埠(peripheral port)改良成侧边气埠(side port),并更名成20B型。20B-REW型是马自达唯一量产化市售的三转子引擎,且仅搭载于Eunos Cosmo上。它的排气量是654c.c. X 3,涡轮压力0.7 bar(70 kPa),可榨出300hp的马力、407Nm的扭力。
虽然自本年度起,Mazdaspeed著手研发下一世代的原型赛车,不过757的机械结构至此已趋于成熟。
自本年度起,Mazdaspeed投入搭载四转子13J-M型转子引擎的767,不过在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一役,757超越了发生问题的767,并夺得第15名。虽然Mazdaspeed自此役后不再使用757,但静松赛车队与片山赛车队((日语)カタヤマレーシング,位于兵库县三木市的私人赛车队)仍持续使用该车参赛至1991年为止。
自本年起,Mazdaspeed以767B投入比赛,但驾驶757的静松赛车队也下场参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