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历史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官富场是北宋政府在现今九龙东部一带所设的官方盐场,至清朝废置,也是观塘名称之起源。
北宋初年,当时政府在现时的九龙湾东南、西北及西南沿岸,即尖沙咀与茶果岭之间一带,设立了一个名为“官富场”的官方盐场,范围覆盖今日的观塘区、九龙城区及油尖旺区,并派造盐官并驻兵,当时该处属于广州府东莞县。
香港位处岭南南部沿海地区,拥有极长的海岸线,许多地方能够建造产盐的潮墩(靠近海岸的高地)和草荡(靠近海岸的低地)[1],十分适合经营盐田。盐田必须临海建设,而且当为“沙坦背风之港”(《广东新语》),意思是该处必须是沙土土质,并且有海风从港口吹进内陆。而这些条件也正正是香港所具备的。故此,在现今的香港境内昔日曾有着多个大大小小的盐场。
北宋,朝廷在广南东路设置十四个官办盐场,在东莞县境内就有“静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元丰九域志》)。“海南”在今日香港境内;“黄田”则部分在今日的屯门一带。这些盐场在宋代已十分具有规模,产出远销不同地方:“广州东莞、靖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馀石,以给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安南军”(《宋史·食货志》)。
然而到了南宋隆兴元年 (1163年),由于“官富场”的产盐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废置并并入另一个官方盐场“叠福场”(位于今沙头角东北、大鹏湾西南)。后来因“官富场”产盐量回升,于是再度恢复设置。朝廷更在现今香港地界内专设屯门、官富盐场;其中,以官富盐场产量最丰。官富盐场位于今日的香港维多利亚港东部,即观塘、九龙城、油尖旺一带。今日维港东面入口——佛堂门天后古庙旁,仍然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是由南宋官富盐场盐官严益彰竖立,见证了盐场昔日的繁荣。南宋即将覆灭之际,宋端宗赵昰和宋帝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九龙,据说曾在“官富场”内的马头涌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元朝“官富场”被改为“官富巡司”,明朝则被改为“官富巡检司”,设有巡检及司吏各一,并驻弓兵50名,以打击贩卖私盐。
明朝官富盐场更跃升为新安县(旧宝安县)境内的四大盐场之一。当时新安县辖下有四大盐场,分别是东莞、归德、黄田和官富,而官富盐场的出产除本地自用外,更远销至广西一带。
然而随着清朝康熙帝发布迁界令,强行迁移沿海居民至内陆,盐场也由盛转衰[2]。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位于台湾的郑成功军队,因此实行迁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内地迁界50里,盐场亦因而被废置。虽然迁界令于康熙八年 (1669年)取消,但由于新迁来的居民不谙晒盐,盐场无法恢复昔日的规模,其后最终也被废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