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东亚丧殡习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做七,又称作旬(台湾话:tsò-sûn)、烧七、斋七、理七,是东亚的丧殡习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举行法事一次,七天为一期,最多为七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1]道教称之为七七追荐, 佛教称之为七七斋、七七忌、累七斋、七七日、斋七日。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9年7月1日) |
“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尾七、满七或圆七[2]。
依佛教而言,人死后的神识,被称为“中阴身”,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必定入轮回转世,不能逗留。佛教传六道轮回有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是大善少恶业者。“人道”是少善少恶者。“畜生道”是犯愚痴重业者。“饿鬼道”是犯重贪恶业者。“地狱道”是犯重嗔恶业者。“修罗道”有如天之善者,却有大嗔业,故不得为天人,而生为与天为敌之修罗,可享如天之福,善报尽了,则又入轮回,往往堕入恶趣。做七是为了饿鬼道众生而作,饿鬼道是因贪恶业而生,故饿鬼道多数为贫苦饥饿(少部分饿鬼道众生为有大神通的神灵。如鸠槃荼、夜叉、罗刹等),人间子孙若积福回向,则可使饿鬼道众生稍得福报,饱餐几顿,暂免饥饿之苦。地府神职乃是由有善业的鬼道众生,不受饥饿之苦,但还是有其他方面苦厄,善恶业是不能相抵的,都必须受报,因此虽有善业,但还是要转世为鬼道众生,直到恶业尽。若转世为其馀五道,无法收受作七积福,不过积福本身也是为自己积福。轮回转世是由业力所决定,其为天地大道自发而成,公正无私,非一人所能执掌。
道教借鉴佛法中七七日内人将转世的想法,故超度亡魂,起源于六朝道经中三国孙吴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十卷及《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见的斋仪,以深度忏悔为主,来消灾度厄及超度亡魂。而做七的起源最早是出至于南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3]。故民间传说,地府是天庭下辖负责管理人间事务,共有十殿掌管不同事务。一旦人死后第七天,将来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审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对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审,民间谓为“过王官”、“参详十王”。[4]
北魏时佛教借鉴道教的“七七追荐”改为“七七斋”。《北史.外戚传》记载外戚胡国珍去世后,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为他设千僧斋,并度七人出家为僧。可知这样的礼俗应是从佛法的轮回观念而来。
民间相传,此时若无继嗣为其作功德、积冥福,在生时又无种下善因,将审定其生前罪业,打入地狱受报;所以,阳世的亲属每隔七日为亡者办法事、修功德,谓之“七七斋”或“七七追荐”。[5]
民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六日晚上到第七日早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烧香奉祀。
有人认为,家人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便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除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性哀悼活动”以外,中国大陆为重大自然灾害遇难者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大多安排在头七。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和习俗。
这在福州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福州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埋葬。人死后每七天就要“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天止,一共要做七次。孝男要戴孝,穿麻衣麻帽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
即在亡者去世后第七天开始进行祭祀,每七天拜祭一次,拜足七七共四十九天。
通常“头七”、“三七”、“五七”、“尾七”都会请喃呒师傅在道堂为先人打斋超渡,或于家中为先人设香烛祭品,自行拜祭 (俗称做七)。以前在做完法事仪式,家属都会招待亲友一起食斋菜 (俗称食七)。而做七,同时亦系代表“拜阎王”。
澳门
清治时期起,台湾人通常只作法事至“尾七”即止,而不“作旬”,直接作“百日”,故台湾本省汉族则直接称“作七”为“作旬”。
作为教会本地化的一环,汉语圈的天主教会亦有“做七”的礼俗,其与传统信仰的差别在于办法会替换为献弥撒,且不强迫信徒必须遵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