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限制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限制酶
Remove ads

限制酶(英语:restriction enzyme)又称限制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全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1],是一种能将双股DNA切开的。它的切割方法是将糖类分子与磷酸之间的键结切断,进而于两条DNA链上各产生一个切口,且不破坏核苷酸碱基。切割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可产生具有突出单股DNA的黏状末端,以及末端平整无凸起的平滑末端。[2]由于断开的DNA片段可由另一种称为DNA连接酶的酶黏合,因此染色体或DNA上不同的限制片段,得以经由剪接作用而结合在一起。

Thumb
黏状末端。图为EcoRI的切位。
Thumb
平滑末端。图为SmaI的切位。

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类酶最早发现于某些品系的大肠杆菌体内,这些品系能够“限制”噬菌体对其感染,因此得名。科学家认为限制酶是细菌所演化出来对抗病毒感染,并帮助将已殖入的病毒序列移除的机制。是限制修饰系统的一部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丹尼尔·那森斯汉弥尔顿·史密斯伯克利加州大学沃纳·亚伯因为限制酶的发现及研究,而共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酶最早的应用之一,是用来将胰岛素基因转殖到大肠杆菌,使其具备生产人类胰岛素的能力。

Remove ads

命名

限制酶的命名是根据细菌种类而定,以EcoRI为例:

E Escherichia (属)
co coli (种)
R RY13 (品系)
I 首先发现 在此类细菌中发现的顺序

类型

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一型限制酶

同时具有修饰及限制性切割的作用;另有识别DNA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距离识别位点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并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所以并不常用。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

只具有限制性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酶进行。所识别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识别的序列。是遗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

与第一型限制酶类似,同时具有修饰及识别切割的作用。可识别短的不对称序列,切割位与识别序列约距24-26个碱基对,并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所以并不常用。例如:EcoPI、HinfIII。

例子

更多信息 名称, 来源 ...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