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壮炮或阿姆斯壮大炮、阿姆斯壮膛后装炮(英语: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是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后膛火炮,该大炮特点是,从火炮后方装弹、大炮管内有膛线、使用炮弹为圆筒状而非圆球状,此三项特点一直沿用至今。由英国律师威廉·阿姆斯壮(英语:William Armstrong)在1854年发明了这项武器[1]。在1858年开始被英军装备,随后在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利用它迅速攻下大沽炮台。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7月2日) |
实际运用
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发后,清朝钦差大臣沈葆桢在今日台南市安平区建立亿载金城,并设置了三门英国制阿姆斯特朗炮,口径为十英吋(254mm);而现存于亿载金城的火炮都是复制品。
1887年,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认为清法战争爆发时基隆港海防不足而向英国订购31门后膛炮(炮口内径8英吋,有效射程5公里,全长5.55公尺,重12公吨,膛线左旋),1889年31门炮分别设置于基隆与澎湖要塞。台湾日治时期后,日军以废炮交由陆军部处分,做为兵器厂部品修复或用来提供申请做为奉纳给神社的献纳品,1932年,阿姆斯脱朗后膛8吋炮成为基隆神社的献纳品。台湾战后时期的1972年基隆神社原址改建为忠烈祠及中正公园,8吋炮被交由三军大学(国防大学)代为保管,1991年8吋炮再归还基隆市政府而改置于基隆役政公园露天展示,2012年被基隆市政府文化局登录为基隆市一般古物。
-
Aufbau eines Armstrong-Rohres, 12 pdr 8 cwt
-
Screw breech system of 7-inch Armstrong gun
-
Powder cartridge with lubricator
-
Granate für Vorderlader
-
Armstrong Kanone Malta (Seitenansicht) – alte Lackierung
-
Rückansicht Malta Armstrong Kanone – Neue Lackierung
图辑
-
12磅8担阿姆斯特朗炮(RBL 12 pounder 8 cwt Armstrong Gun)
-
20磅阿姆斯特朗炮(RBL 20 pounder Armstrong Gun)
-
40磅阿姆斯特朗炮(RBL 40 pounder Armstrong Gun)
-
7吋阿姆斯特朗炮(RBL 7 inch Armstrong Gun)A gun on a wooden slide carriage in the 19th century
参见
- 发明人威廉·阿姆斯壮
- 12磅8担阿姆斯特朗炮(3吋;76.2mm)
- 20磅阿姆斯特朗炮(3.75吋;95.2mm)
- 40磅阿姆斯特朗炮(4.75吋;120.6mm)
- 7吋阿姆斯特朗炮(177.8mm)
- 克鲁伯大炮(Krupp Gun)
- 克鲁伯75mm野炮
- 克鲁伯Pak-44 128mm反战车炮
- 克鲁伯K5列车炮(11.1吋;283mm)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