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恨歌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也是白居易最为人传颂的代表作。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类”、“痛恨类”的诗歌,一般认为是描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由于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的主题,因此历代学者对《长恨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现代仍被广泛研究探讨。

Thumb
唐诗三百首注疏》中的《长恨歌》截图,民国二十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谈古论今,有感于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王质夫便提议大家应该写下当时讨论的感想。于是,陈鸿写下了《长恨歌传》,而白居易也写下了《长恨歌》[1]名篇,两部作品都流传于世。

内容

《长恨歌》是白居易将许多历史典故融合编撰后,以歌行体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2]白居易为增加诗歌本身的缠绵与传奇性,对事实曾做若干改变。[3]诗歌里包含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以及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而又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最为主要。[4]全诗可以分为四段[5][6]

第一段:贵妃受宠

Thumb
杨贵妃(日本画家高久霭厓作)

这一段讲杨贵妃受到唐玄宗宠爱的故事,最后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结尾,一气直下连结次段。[5]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玄宗于先天元年(712年)即位,714年改元“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而他本人又多才多艺,引导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走向。[7]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励精图治的精神渐渐改变,对内将政权委任于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对外重用安禄山等人导致军权失衡,自己则纵情于声色。[8]

杨贵妃父亲早逝,成长于叔父家[9][10],后来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10]。唐玄宗早年宠爱武惠妃,开元25年武惠妃去世[11],玄宗非常哀伤,后宫没有其他女性再能符合玄宗的心意。有人将杨贵妃的美貌告诉唐玄宗,玄宗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12]道号“太真”。天宝四年七月(745年)为寿王李瑁娶韦氏。一个月后,命杨太真还俗,受册封为贵妃[13]。用当初待武惠妃的礼遇对待杨贵妃。[9]天宝初年册封为贵妃。而后贵妃的姊姊三人分别受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堂兄弟杨铦为鸿胪卿[9];杨钊(后改名国忠)为侍御史[14]。同时因杨贵妃之故,数名公主降嫁杨家,如:玄宗与武惠妃所生的太华公主,降嫁杨贵妃叔父杨玄珪之子杨锜;杨国忠之子杨昢,尚玄宗与杜美人所生的万春公主等。上述种种,使得杨家一时之间权倾天下,各政府官员对于杨家的要求无一不从,如同对待皇帝的旨意一般[9]

天宝年六年(747年)十月,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这是玄宗时常造访的地方,天宝十四年十月唐玄宗还有巡幸华清宫的纪录,[15]同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从河北起兵向西进攻。[9]

文学表现手法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许多悖离史实之处。黄永年认为这些与史实不符之处,是白居易明知故犯,而非不知典故。《长恨歌》开头记载:“汉皇好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唐玄宗在纳杨贵妃之前已有武惠妃等宠妃,并非“多年求不得”;杨贵妃先成为寿王之妃,也并非“初长成”、“人未识”,故而这段与史实有违。对这个相违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白居易这是传统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不能写出当代君王做的大坏事[16][17];另一种解释则是从文学创作著眼,认为白居易这样写的目的是出于文学的美化,让主题更为集中,防止旁生枝节。[3][18]

第二段:马嵬惊变

这一段讲杨贵妃在马嵬坡赐死的事。其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暗示了下一段的内容,与下一段回京城后的徬徨念旧相呼应。[5]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安禄山攻下潼关后,唐玄宗离开长安向西行,到了马嵬驿时,禁军大将陈玄礼太子合谋杀杨国忠。然而杨国忠死后,聚集的四军仍不散去,玄宗派高力士去询问状况,对方回应道“贼本尚在!”“贼本”指的就是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只好下召,杨贵妃最后被缢死于佛室,得年38岁。[19][20]

贵妃死后,玄宗与太子分道而行,玄宗往扶风县而去。在扶风,军队一度骚动。接著离开扶风继续前进,先到陈仓,再到散关。这时军队分为六军,由颍王李璬先行,由寿王李瑁等人分别统率六军,前后左右相次。接著经过益昌普安巴西郡,最后到了蜀郡[15]这时,太子已在灵武即位,并且尊称玄宗为太上皇[21]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白居易用“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描述这段历史并不真实。黄永年认为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之下,唐玄宗首先考量的会是自己的安危;而在陈玄礼、高力士与杨国忠、杨贵妃的纷争之中,陈玄礼与高力士与玄宗的关系更深,是四十年前就一起和谋夺取政权的伙伴,加上又负有扈从的重任。所以当不能两全时,玄宗必定倾向陈、高一方。从事后事态的发展也可看出,玄宗前往成都、而后返回长安,甚至受到肃宗的监视时,玄宗都仰赖陈玄礼、高力士的扶持。[22]

第三段:玄宗思旧

Thumb
玄宗皇帝

这一段讲唐玄宗在南宫的思旧之情。其中用“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暗示下一段的道士在仙界寻访贵妃的内容。[5]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于是派人迎接玄宗回京。[15]唐玄宗回长安的中途,曾想要为杨贵妃举行丧礼,然而遭到礼部侍郎李揆的劝阻。于是唐玄宗放弃了为贵妃举行丧礼的念头,然而仍秘密将贵妃改葬于别的地方。[9]回到长安后,玄宗在大内长安殿的临时太庙祭拜谢罪后,开始居住在兴庆宫。后来乾元三年,玄宗被移居西内,这是因为宦官李辅国离间玄宗、肃宗的关系。这时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也受到贬谪,令玄宗感到非常不愉快。[15]

文学表现手法

这一段白居易用从正面与侧面描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之情。林文月认为白居易此处用笔细腻,其中情与景的烘托,很能堆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深情。[23]这一段之前,《长恨歌》著重于现实的描写,从这一段开始,白居易开始运用幻想手法建构故事。而精确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使人不觉得其为虚构。[24]

第四段:仙界寻妃

Thumb
《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贵妃感动落泪的楚楚可怜模样。图为梨花。

最后一段讲道士招魂之事,一直到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出全诗的主题,戛然而止。[5]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在西内去世。[25]

这一段所用的历史材料,也包含了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4][26]为了参照起见,并叙述如下:

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通晓音乐,擅长歌舞,很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一次李延年在汉武帝前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叹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李延年有个妹妹。李延年的妹妹就是李夫人了。于是汉武帝召见李夫人,发现她实在美丽,并且擅长舞蹈。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这时有一个齐国方士少翁说他能招致李夫人的魂魄。于是少翁在晚上,点起灯烛,设立帷帐,陈列酒肉,并让汉武帝坐在别的帷帐里。汉武帝在帷帐中看到引一个与李夫人很相像的美貌人影,却又不能靠近。在此之后,汉武帝就更加思念李夫人了,还作了一首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27]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无论居住于南内西内的期间内,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招杨贵妃魂魄的举动。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大的案件都与交通左道、巫祝、方士之类发生牵连,甚至玄宗早年曾自行处理的许多案子也如此。因此回到长安之后,受到肃宗政权监视的情况下,玄宗不太可能会与方士接触而留下把柄。此外在南内兴庆宫居住时,玄宗的安危正有赖陈玄礼、高力士的保护,而陈、高二人正是杀害贵妃事件中主要的人物;而移居西内后,玄宗几乎失去行动自由。因此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招魂的举动。[26]

白居易的《新乐府》里,有一首题为《李夫人‧鉴嬖惑也》的诗[28]陈寅恪认为《新乐府‧李夫人》可视为白居易为《长恨歌》写下的注脚。黄永年也赞同这个观点,且进一步认为《长恨歌》里寻觅杨贵妃的情节,是白居易以李夫人的故事为蓝本所编造,而非采集社会上已有的传说。因为在当时流传的玄宗与贵妃的传说中,虽有涉及方士,却没有请方士寻觅贵妃这一类的故事。[26]《评点音注十八家诗钞》认为这一个桥段,班固写来让人感到鬼气森森,然而白居易写来却宛然如仙。白居易描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写两人的碰面,因为一旦碰面,就是鬼故事、或梦境的写法了。[29]

流传与影响

白居易在世时《长恨歌》的流传状况

《长恨歌》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广为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曾记载《长恨歌》广为流传的状况。[30]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写的《吊白居易》诗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句子,可见《长恨歌》在当时的流传极为广泛。[31]

受《长恨歌》影响的作品

长恨歌传

《长恨歌》影响了许多后代的文学作品,包括陈鸿的《长恨歌传》,[23]唐人传奇的名篇。

戏曲作品

许多戏剧作品受到《长恨歌》的影响,如元朝王伯度《天宝遗事诸宫调》、元朝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清朝洪昇长生殿[32]、现代剧作家曾永义的《杨妃梦》[33]等。

源氏物语

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源氏物语》受到《长恨歌》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源氏物语》首帖《桐壶》受到《长恨歌》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影响可分为直接摄取与间接容受两种方式。[34][35]

枕草子

此外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也受到《长恨歌》的影响,例如:清少纳言认为“梨花”是色泽乏善可陈的花朵,然而因为读到《长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贵妃,因而让清少纳言认为梨花“唐土却以为无上可人之物,竟以之入诗文”,因此认为梨花一定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36]

能剧

另外,日本的歌舞伎艺术大师坂东玉三郎在1980年代,在向梅葆玖学习京剧后,根据京剧的特点创作了歌舞伎曲目《杨贵妃》,内容脱胎于长恨歌中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遣方士至海外求仙的情节。于1991年在日本首次公演。此外,日本能剧中的曲目《杨贵妃》亦取材于长恨歌。

清唱剧

中国音乐家黄自创作于1932年中的清唱剧《长恨歌》,是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作品。借唐明皇不理朝政讽刺政府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由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林声翕补遗。

评论与研究

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述

白居易将《长恨歌》分类为“感伤”类的诗歌。[37]在《白氏文集》里,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论有两处。在《与元九书》,白居易认为《长恨歌》虽然与“杂律诗”等作品受到许多人喜爱,但是并不是自己最重视的作品[30];然而白居易在编辑自己的文集后写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则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38]

历代的评论

由于《长恨歌》的知名度高、话题敏感,且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主题,历代解读此诗也有许多评价与争论。例如张戒[39]周紫芝[40]、张祖廉[41]等,或从礼教出发,认为《长恨歌》描绘爱情的内容太俚俗、轻薄。沈括[42]范温[43]张戒[44]邵博[45]杨慎[46]赵翼[47]认为《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杨贵妃的史实有错误。而薛雪与周紫芝意见不同[48]王楙不同意张戒的批评[49]。此外如赵翼[50]王国维[51]对全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近代的研究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曾考证许多话题,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他认为“欲了解此诗,第一,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第二,须知当时文人之关系”、“……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林海外,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微之白底长庆集序中语)也”。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