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镜反应(英语:silver mirror reaction)是一价银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银氨错合物〉(又称多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不过除此之外,某些一价银化合物(如硝酸银)亦可被还原剂(如肼)还原,产生银镜。
银镜反应通常是中学化学实验之一。实验室中用这个反应来鉴定含有醛基的化合物,工业上则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
实验步骤
在洁净试管中加入少许稀硝酸银(2%)溶液,再加入一滴至两滴氢氧化钠溶液,这时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银沉淀,但氢氧化银不稳定,很快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沉淀。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氨水(2%)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的溶液称为银氨溶液,其中的银主要以 [Ag(NH3)2]+ 配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弱氧化性。
向配制好的银氨溶液中加入数滴需要鉴定的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温/热水浴中,约一分钟后就可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银。在水浴温热期间不要晃动试管,否则附着未牢的银镜会脱落,变为黑色的金属银沉淀。
理论上所有含有醛基的物质都可作为还原剂发生银镜反应。除普通的醛类外,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葡萄糖酯、麦芽糖、果糖也都会发生银镜反应。一般常用的还原剂有甲醛、乙醛和葡萄糖。
反应通式:,RCHO是醛的通式。
- 甲醛的反应方程式:
- 乙醛的反应方程式:
- 葡萄糖的反应方程式:
甲醛中含有两个醛基,因此完全反应的产物应是HO-C(=O)-OH,即碳酸,而碳酸又会与氨性溶液反应,一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逸出,一部分留在溶液中变为碳酸铵。甲酸的情况类似。
银镜反应也可以在其他容器中进行,比如烧杯、蒸发皿、培养皿和圆底烧瓶,但前提是容器内壁一定要干净。如果不干净的话,先用试管刷洗,再用酸、碱、洗洁精洗,最后把容器冲干净,直至容器内壁干净为止。此外,反应前也可以在试管加入少量新制的氯化亚锡溶液作为敏化剂[1][2],然后将其倒掉,再用清水将试管冲一遍,进行银镜反应。这样产生的银镜会更加牢固地附着在容器内壁上。
反应后生成的银镜可以用稀硝酸洗掉。银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需要注意的是,银氨溶液不可久置,否则会产生爆炸性的银化合物(成分不明,有认为是叠氮化银或氮化银),因此需现配现用。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