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鸿逵(1613年—1657年)[1],原名芝凤(另据钱海岳《南明史》,原名芝彪),考取武举人时,改名鸿逵[2]。字曰渐,又字圣仪,号羽公。原为明朝之官员,后来追随郑成功抗清。郑芝龙之弟,排行第四[2],郑成功的叔父。
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武进士,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崇祯十七年(1644年)弘光帝,派他前往镇江防范清军,担任镇江总兵、镇海将军。弘光元年(1645年)郑鸿逵得知清军渡过长江,退往福建,中途于杭州遇见唐王朱聿键,一起回到福建。郑鸿逵打算以朱聿键继任南明皇帝,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先击败清军,再考虑即位之事[3];郑鸿逵表示不快点即位,会有其他人先行称帝[3]。朱聿键因此被拥立为皇帝(隆武帝),郑鸿逵也因这项功劳,受封定虏侯,后来晋升定国公。
不久,隆武帝命令郑鸿逵前往浙江进攻清军,郑鸿逵离开仙霞关没多远,就以等待补给为理由,不继续进军。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因郑鸿逵军从浙江江山退回福建,隆武帝怒责郑鸿逵“始则境内坐糜,今复信讹撤转,不但天下何观,抑且万世遗耻,未有不能守于关外而能守于关内者”,下诏由太师降为少师。[4]鲁王朱以海政权被清军击败,郑鸿逵撤退,清军因此占领仙霞关。隆武帝得知消息,撤销郑鸿逵的爵位。十一月,郑芝龙决定投靠清朝,准备前往福州和贝勒博洛见面,郑鸿逵劝说郑芝龙退往海上,郑芝龙不接受。郑鸿逵只好率军前往金门,同时为避免郑成功遭郑芝龙挟持,郑鸿逵暗中将他放走[5]。
永历元年(1647年)和郑成功一起围攻泉州,但是清援军抵达,只得放弃围城,郑鸿逵返回白沙(在安海镇)。明年,前往占领揭阳。
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前往广州救援永历帝,郑鸿逵返回厦门防守,遭遇清提督马得功攻陷厦门,郑鸿逵率军阻截马得功后路。马得功以郑鸿逵母亲的性命要胁,因此郑鸿逵放走马得功[6]。郑成功得知消息,严厉责备他,郑鸿逵于是隐居在白沙。
永历八年(1654年)五月,清朝决定和郑成功和谈,并策封郑鸿逵当奉化伯,并留任总兵。[7]郑芝龙希望郑鸿逵出面劝说郑成功,接受清朝开出的条件,郑鸿逵认为郑成功抗清意志坚决,不可能说服;自己有脚病,也无心做官,婉拒郑芝龙的请求。[8][8]
永历十年(1656年)清军进攻白沙,郑鸿逵退往金门。
永历十一年(1657年),在金门去世,享年45虚岁。
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在不知道郑鸿逵死讯的情况下,封郑鸿逵为真定王[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