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西元1912年(即中華民國元年)前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宣昭退位後在北京紫禁城皇宮內依然保留與維持一段時間的原班遺老內廷與家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逊清皇室小朝廷,简称逊清小朝廷,是指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依然保持的残留微型朝廷。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简称《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告大清帝国的正式终结。《清室优待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民国政府支付清帝岁用400万两;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份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使逊清皇室小朝廷得以延续其原来的生活[1]。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居住在皇宫里[2]。在紫禁城内,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大清名义上仍掌握紫禁城主权,使之成为了当时北京里的“国中之国”。隆裕太后在1913年2月22日(宣统五年正月十七日)逝世后,宫中主位除皇帝溥仪外,还有四位太妃。袁世凯指定端康太妃主持宫中事务[3]。
1917年7月1日(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来调停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张勋,率领辫军拥立溥仪复辟,是为辫军复辟,但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讨平,溥仪再度退位,仍居住于紫禁城。1922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3],依照清帝大婚模式,溥仪迎娶婉容为后,并纳文绣为妃。1924年3月3日,溥仪命郑孝胥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掌印钥,赏头品顶戴,令其全权整顿内务府,继于3月5日又命金梁为内务府大臣,协助郑孝胥整顿内务府[4]。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组建摄政内阁并以黄郛摄行总统职务。11月3日,国民军将原故宫景山的守卫部队缴械,集中到北苑听候改编,引起清室极大恐慌。清室便暗中与外界联系,谋求对策。少数保皇党人见北京局面混乱,也乘机活动。一时间,清帝复辟的谣言纷纷四起。首都警备总司令鹿锺麟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报告冯玉祥和摄政内阁的代理国务总理黄郛,并且指出:驱逐溥仪,须从速进行,如若迟延,恐生变故。于是,黄郛连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将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共同拟定并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加以修改并讨论通过,同时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溥仪出宫后的有关事宜。
11月5日上午,冯玉祥派出国民军包围紫禁城,欲将溥仪及其小朝廷臣僚、宦官、宫女驱逐出宫。执行此项任务的首都警备总司令鹿锺麟,向清室宣布了摄政内阁议决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五项,让溥仪发布[5]。
面临军事上的压力,溥仪被迫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并交出皇帝印玺,收拾私物,遣散了太监和宫女。于当日下午,被监护离开皇宫紫禁城,搬到什刹海后海北岸甘水桥附近的“醇亲王府”移居。逊清皇室小朝廷遂宣告灭亡,清王朝亦被真正地“彻底”终结[6]。除两位妻妾婉容和文绣随溥仪出宫外,四位太妃中尚在人世的敬懿皇贵太妃、荣惠皇贵太妃在此后迁出。三希之伯远帖和中秋帖即由此被敬懿皇贵妃带出紫禁城。
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11月6日,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师警卫司令鹿锺麟、警察总监张璧接管紫禁城,封存文物。次年国庆日(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