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足癣(拉丁语:Tinea pedis)是由皮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后导致的皮癣菌病[2]。足癣是用于诊断的医学术语,其ICD-10分类代码为B35.3[3]。在中国大陆常称之为脚气;在英国、香港、台湾、新加坡俗称香港脚[4][5]、运动员脚(Athlete's foot)。引起足癣的皮癣菌有多种,常见的为:毛癣菌、表皮癣菌、小孢癣菌。
全球约15%的人口感染足癣[2],其中男性感染人群较多,以青壮年比例较高[6],多发于摔跤运动员、高尔夫球手、大学生、军官。这些人因职业及环境因素,使足部长期处于温暖潮湿的地方,从而招致真菌感染,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5]。多数患者除了脚趾间的表皮鳞屑外,并无主观不适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有糜烂、红肿,伴随局部难忍刺痒的与难闻的气味[7]。
足癣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一般以各种非处方(OTC)抗真菌药膏进行治疗,症状严重则需使用处方强度的药膏,少数患者甚至需要口服抗真菌药[7]。尽管有多种抗真菌药可供选择,但社会上仍存在多种偏方、验方等替代治疗措施。足癣是高度传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会引起自身其它部位感染,如甲癣、手癣、股癣等,还会传播给其它人。[6]因此,足癣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8]
足癣是近代社会文明带来的皮肤传染病,首次报道足癣的人是英国皮肤科医生亚瑟·惠特菲尔德(Arthur Whitfield),他于1908年在《柳叶刀》发表了关于足癣的论文[5]。此后又将足癣分为三个类型 [9]。他发明的惠氏脚气膏或惠氏脚气水都是公认的足癣治疗配方,临床应用经久不衰。但在1900年代之前,肆虐人类的皮癣菌病是儿童的头癣(Favus,俗称黄癣或秃疮),主要的研究与治疗基地在法国,涌现了首批皮肤真菌学大师如大卫·格鲁比(David Gruby)、雷蒙·萨布罗等,他们当时的主要治疗措施是X-线。足癣在萨布罗时代及之前还是个罕见疾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在法国作战,很多英美军人都患上了股癣(Tinea cruris),又称腹股沟痒 (Groin itch)或 Dhobi itch,同时这些军人患足癣、手癣。1916年,两名美国军医 Oliver Ormsby 和 James Mitchell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阐述军人的手癣与足癣问题,认为与法国气候较潮湿及长期穿军靴又不能换袜有关。[5]
“运动员脚”由美国医师查尔斯·帕布斯特(Charles Pabst)[10]于1928年提出,他指出当时全美应该有超过一千万人患足癣,而当中75% 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感染。当时美国人已经比较富裕,享用现代康体设施,帕布斯特指出在泳池、高尔夫球会和体育会的更衣室,十之有九都有足癣。因为足癣是在这些设施潮湿的地面中互相传染,所以就叫作“运动员脚”。到了1930年代,很多爱到体育馆锻炼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都染上足癣,美国开始出现校园、社区范围的传播。193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一篇研究指,纽约州大约有一半成人染病,在加州和墨西哥边境的情况更严重。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医学家还特制消毒药水供运动员足浴,以防运动员染病[5]。因此,可以说,至1930年底,皮肤癣菌病完成了从头到脚的转移。
关于“香港脚”这个名称的流传众说纷纭。根据英国医学史家Homei博士对足癣史的考证,香港脚一词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英国军队在东南亚、香港、新加坡一带作战,由于这些地方天气十分潮湿闷热,穿著长靴的官兵染上了足癣,由于欧洲医生并没有见过这种病,就认为这是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流行病。在香港染上的足癣叫“香港脚”(Hong Kong foot),在新加坡染上的叫“新加坡脚”(Singapore foot),在上海染上的叫“上海脚”(Shanghai foot)[5]。当时,当地的居民并不罹患足癣,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通常是赤脚或穿著透气性较好的拖鞋或凉鞋,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地方还没有出现当时在美国的健身设施,所以不会接触到潮湿并带菌的地面。事实的病脚并不“香”,严重反而会“臭”。[11]
当皮肤一直保持在潮湿的状况,表皮尤其是脚掌最容易孳生真菌,当真菌大量繁殖并入侵皮层,便诱发足癣。
脚掌潮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脚掌容易出汗;洗澡或游泳后没有把脚掌特别是趾缝擦干;穿著包得很紧的鞋子如高筒运动鞋;穿著吸汗力差或透气不佳的袜子;身处炎热或潮湿的环境。
许多不同的皮癣菌都会感染足癣[12],包括表皮癣菌、毛癣菌属及小孢癣菌等[6]。足癣一般透过接触感染部位或是碰触环境中的癣菌传播[12],像游泳池及沐浴间都是常见有癣菌的区域[13]。足癣也可能透过其他动物传播[14]。
按照临床表现,在Whitfield分型的基础上 [9],将足癣分为四个类型:慢性趾间型足癣、慢性足底型足癣、急性溃疡性足癣和囊泡型足癣。[12][15]
1. 慢性趾间型足癣是指皮损局限在脚趾之间的皮癣菌病,最常见的部位是在第四和第五趾之间[12]。非运动员的致病菌多为红色毛癣菌,患者除了趾间局部皮损外一般无瘙痒等主观症状。皮损主要是表皮鳞屑,可为多层鳞屑。如果足部长期处在潮湿环境或在水中浸泡,鳞屑会变软、发白。[16]
2. 急性溃疡型足癣也是皮损局限在脚趾之间的皮癣菌病,但通常发生在名副其实的运动员,多由下颔毛癣菌引起。患者有刺痛甚至烧灼感等症状。趾间皮肤红肿、软化、糜烂、皲裂或结痂,皮损境界清楚,周边有鳞屑。由于继发细菌感染患足会有难闻的气味。[16]
3. 慢性足底型足癣又称莫卡辛脚(Moccacin foot),皮损主要在足底及边缘,范围酷似莫卡辛鞋所覆盖的皮肤区域。因为致病菌多为红色毛癣菌,患者大多无主观症状。受损皮肤仅表现轻微红斑、表皮鳞屑,足底表面有粉状物覆盖,这些粉状物是破碎的过度角化的表皮。尤其在中年女性,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脚后跟,皮肤粗糙,感觉若砂纸,很难与牛皮癣、湿疹、老茧区别。[9][12]
4. 囊泡型足癣是由下颔毛癣菌引起的足部皮癣菌病,通常发生在脚底皮肤。其特征是在红肿皮损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发痒的水泡和囊泡[8]。按照定义,囊泡小于5–10 mm,大泡大于5–10 mm。这种脚癣亚型通常并发化脓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
足癣患者通常都有明显病征。[7]医生一般依据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也可以用微生物培养,或是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判断[6]。
一般使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m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特比萘芬(又称兰美抒,terbinafine)等治疗;另外局部外用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外用药很多时候不能彻底治愈足癣,特别是很多病人把瘙痒减轻误以为治愈,自行停止用药。治疗期间,病人换下来的袜子、内衣和床上用品应用热水(60℃以上)烫洗,以减少传染可能。[17]
足癣最容易在黑暗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感染。所以在公共浴池、淋浴间、桑拿等潮湿的环境,应该穿著拖鞋,避免赤脚。保持脚部干燥,洗澡后要完整擦干爽。预防方法就是避免长时间穿著不透气的鞋子,不让脚指甲过长,并每天更换袜子[6][14]。一旦感染后,双脚需保持干爽而且穿著凉鞋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帮助的[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