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又称三法佛教术语,是在阿毗达磨中对于一切法的分类方法之一。部派佛教论书中,将一切法分为三者,合称三科。

分类

部派佛教认为,释迦牟尼说法时,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种广略不同的说法来解说一切法[1]。其包括:

  1. 五蕴[2]
    1. 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物质
    2. 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的作用。
    3. 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
    4. 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的作用。
    5.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
  2. 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为六种感官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
  3. 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科的分类法,要求佛教僧众从这三方面来观察世界,旨在破除我执[3]

心经

玄奘法师译《心经》经文,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相关的有: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