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启庆(1937年5月16日—2012年11月11日[1]),江苏泰兴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其专长为辽、金,元史、蒙古史、中国近世社会史、中国军事制度史。
生平
萧启庆1963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硕士,师从姚从吾。1963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就读哈佛大学东亚系,跟随柯立夫(英语:Francis W.Cleaves)与杨联陞研究元史。196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元代军事制度》(英语: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毕业后任教于明尼苏达州立圣云大学(英语: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五年,期间曾回国客座于母校台大历史系。1974年,转至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任教。长达二十年的星洲任教岁月,纵使环境不允许历史系教授近代史以外之课程,并面临独学无友之下,他仍坚持辽金元史之研究[2]。
1994年9月,萧启庆应国立清华大学之邀返台任教,始开设“辽金史专题研究”、“元史专题研究”、“汉学述评”等课程,并致力于发展辽金元史为清华历史所之特色[2]。1999年,获得中央研究院颁发“八十八年度国家研究菁英演讲会主讲人”的殊荣,由总统李登辉先生于6月4日亲自颁发奖座。[3]由于数十年来在蒙元史研究的贡献,他在2000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2001年,获清华大学聘为梅贻琦讲座。2002年,萧启庆自清华退休,并持续执教、著述不辍。自获聘梅贻琦讲座以来,讲座酬金分文未取,全数捐出转作“萧启庆教授梅贻琦讲座奖助学金”,奖励课业及研究表现优异之清华历史一般史组同学,鼓励继续从事中国一般史,尤其辽金元史之研究[5]。十馀年来,嘉惠学子无数。
著作目录
学位论文
- 〈忽必烈潜邸旧侣考〉(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论文,1959)
- 〈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63)
-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69).
专书
- 《西域人与元初政治》(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6)。
- 《元代史新探》(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
- 《蒙元史新硏》(台北市: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4.9)。
- 《元朝史新论》(台北市:允晨文化事业公司,1999.5)。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 《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1)。
- 《元代进士辑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2.3)
- 《九州四海风雅同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2.6)
主编与联合编著专书
-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early Mongol-Yüan period (1200-130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3.12. ed. Igor de Rachewiltz, Hok-lam Chan, Hsiao Ch'i-ch'ing and Peter W. Geier.
- 萧启庆主编,《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2)。
- 萧启庆导读,《世界征服者实录《蒙古秘史》》(台北:大块文化出版公司,2010.5)
论文
- 〈苏天爵和他的元朝名臣事略〉,《大陆杂志》22.5 (1961.3):11-14。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 〈忽必烈时代“潜邸旧侣”考〉上中下,《大陆杂志》25.1 (1962.7):16-22;《大陆杂志》25.2 (1962.7):25-28;《大陆杂志》25.3 (1962.8):22-27。后改题〈忽必烈“潜邸旧侣”考〉,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的镇戌制度〉,《中华文化复兴月刊》4.4 (1971.4):20-28。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姚师从吾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辽金元史研究室,1971),页145-164。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食货月刊》1.12 (1972.3):609-619。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 〈元代的宿卫制度〉,《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4 (1973.7):43-9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东方文化》16.1/2 (1978):151-178。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丽关系中的王室婚姻与强权政治〉,《东方文化》20.1 (1982):10-26。收入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编,《中韩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960-1949》(台北: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1983),页103-12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姚从吾教授对辽金元史研究的贡献〉,《史原》12 (1982.11):229-239。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9 (1982.12):153-205。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统元年进士录校注〉上下,《食货月刊》13.1/2 (1983.5):72-90;《食货月刊》13.3/4 (1983.7):147-162。〈前言〉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校注本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说“大朝”: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兼论蒙元国号的演变〉,《汉学研究》3.1 (1985.6):23-40。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收入林恩显主编,《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1985),页369-426。后并〈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1988,见下),同题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收入《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页61-86。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汉学研究》5.1 (1987.6):129-16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校补——元朝科举史料校注之二〉,《食货月刊》16.7/8 (1987.7):325-340。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元代蒙古人汉学再探〉,收入杨联陞等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页549-565。后并〈元代蒙古人的汉学〉(1985,见上),题作〈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历史月刊》34 (1990.11):14-39。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汉学研究》8.2 (1990.12):177-200。另收入刘道平编,《钓鱼城与南宋后期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页204-23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大蒙古国时代衍圣公复爵考实〉,《大陆杂志》85.6 (1992.12):28-32。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论元代蒙古人之汉化〉,《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7 (1992.12):243-27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几个汉军世家的仕宦与婚姻——元代统治菁英研究之二〉,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编,《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页213-277。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近四十年来大陆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组,1992),页269-311。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 〈汉人世家与边族政权——以辽朝燕京五大家族为中心〉,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1 (1993.1): 36-58. 转载于《宋史研究集》第27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页481-54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朝的统一与统合:以汉地江南为中心〉,《中国历史上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经文化出版公司,1994),页191-212。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Mid-Yüan Politics” in Herbert Franke and Denis Twitchett(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1), pp.496-505.中译题为〈元中期政治〉,收于傅海波(Herbert 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史卫民等中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第6章,页563-641。1994.11
- 〈中华福地,古月还家:蒙元兴亡与谶纬〉,《历史月刊》92 (1995.9):54-6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 〈内北国而外中国:元朝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历史月刊》94 (1995.11):51-58。后收入历史月刊社编,《族群融合三千年》(台北:历史智库出版公司,1996),页121-136。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兴诗集》〉,《汉学研究》13.2 (1995.12):1-1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朝的通事与译史——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沟通人物〉,收入《庆祝札奇斯钦教授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95),页199-267。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近四十年台湾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页96-104。后转载于《蒙古学信息》1996.2:19-25。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 〈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历史月刊》99 (1996.4):56-64。后转载于纽约《世界日报》,1996.07.08。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陈垣传〉,收入国史馆编,《国史拟传》第6辑(台北:国史馆,1996),页121-136。
- 〈蒙元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省思〉,收入蒙藏委员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第二届中国边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1996),页1-16。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 〈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收入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秘书处编,《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6),页165-190。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代各族士人间的文化互动:书缘〉,《劳贞一先生九秩庆论文集》(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页1-29。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四节。
- 〈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收入田馀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页103-121。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朝多族士人的雅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6 (1997):179-204。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二节。
- 〈蒙元时代高昌偰氏的仕宦与汉化〉,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263-299。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与《内北国而外中国》。
- 〈五年来海峡两岸元史研究的回顾〉,收入国史馆编,《中华民国史专题第四届讨论会论文集: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台北:国史馆,1998),页755-78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 〈凯撒的还给凯撒:从传记论中外成吉思汗的研究〉,收入蒙藏委员会、中国边政协会编,《成吉思汗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1998),页1-24。后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论》。
- 〈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元史论丛》7 (1999):1-19。转载于 《中央研究院国家研究菁英演讲会八十八年度得奖人学术演讲会专辑》(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页167-192。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演讲稿),《中央研究院学术谘讯总会通讯》8.2 (1999.10):66-73。
- 〈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2辑(1999.12):387-410。后收入氏著,《内北国而外中国》。
- 〈元延祐二年与五年进士辑录〉,《台大历史学报》24 (1999.12):375-426。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元代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汉学研究》18.1 (2000.6):101-12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至顺元年进士辑录〉,《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 (2000.6):175-177+179-204。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陈垣传〉,《国史馆馆刊》29 (2000.12):159-173。
- 〈元朝的区域军事分权与政军合一〉,收入《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国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台北:国史馆,2000.12),页745-77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至治元年进士辑录〉,《宋旭轩教授八十荣寿论文集》(台北:宋旭轩论文集编委会,2000),页755-782。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元代蒙古色目士人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页169-183。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二章。
- 〈元朝泰定元年与四年进士辑录〉,《蒙古史研究》6 (2000):58-82。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元至正前期进士辑录〉,《燕京学报》新10 (2001.5):173-209。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蒙元统治与中国文化发展〉,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页186-201。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朝南人进士分布与近世区域人才昇沈〉,收入萧启庆主编,《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下册,页571-615。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以偰百辽逊青年时代为中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4.1 (2003.3):65-96。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至正中后期进士辑录〉,《燕京学报》新15 (2003.11):109-139。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台大历史学报》32 (2003.12):77-13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代多族士人社会网络中的师生关系〉,《历史研究》2005.1 (2005.2):119-141+191-192。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三章第三节。
- 〈九州之外有斯人:元代多族士人的群体意识〉,《清华学报》35.1 (2005.6):1-35。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五章。
- 〈推陈出新的史学家陈垣〉,《新史学》16.3 (2005.9):101-136。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朝科次不详进士辑录〉,《简牍学报》19 (2006):283-368。后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
- 〈中国近世前期南北发展的歧异与统合──以南宋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为中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36 (2006.12):1-29。另收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页198-222。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论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收入汪荣祖、林冠群主编,《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嘉义县:国立中正大学台湾人文研究中心,2006.12),页175-218。后收入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
- 〈元代多族士人的诗文唱酬〉,《燕京学报》新27 (2009.12):125-156。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一节。
- 〈元代科举特色新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1 (2010.3):1-36。后节写收入氏著,《元代进士辑考》,导论。
- 〈元代多族士人的书画题跋〉,《文史》95.2 (2011.05):209-247。后收入氏著,《九州四海风雅同》,第四章第三节。
书评.书序
- The Problem of Outer Mongolia's Relinquishment of Autonomy. by Li Yü-shu.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2 (1968.2): 396-397.
- 〈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的评介——兼谈其它几种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书目季刊》15.1 (1981.6):143-147。后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
- 〈爱尔森新著《蒙古帝国》一书简评〉,《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2:56-57。
- 〈宋元战史研究的新丰收——评介海峡两岸的三部新著〉,《中国史学》1 (1991):63-75。后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
- 刘学铫《五胡史论》序,收入刘学铫《五胡史论》(台北:南天书局,2002),页1-3。
- 洪金富《元朝台宪文书》序,收入洪金富《元朝台宪文书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页1-4。
- 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探微》序,原载《暨南史学》3 (2004):674-676,收入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公司,2005.6)。
其他
- 〈词圣李煜后主〉,《中兴评论》3.10(1956.10):33-34。
- 〈浪漫诗人李白〉,《中兴评论》4.1(1957.1):19-21。
- 萧启庆译,〈近代中国传记写作的发展〉,《文星》11.3(1963.1):46-51。
- 萧启庆译,〈传记与无意识问题〉,《传记文学》3.5(1963.11):4-6+23。
- 萧启庆译,〈萧伯纳画像〉,《传记文学》10.6(1967.6):86-87。
- 〈千山独行:我的习史历程〉,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3.3(2000.10):4-15。后收入氏著,《内北国而外中国》。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