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聂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聂豹(1487年—1563年),文蔚双江,学者称双江先生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心学家,同进士出身。

事实速览 聂豹, 籍贯 ...

生平

总结
视角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江西乡试第五十八名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捷丁丑科会试第一百十四名,三甲一百五十六名进士,通政司观政,授华亭县知县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拜为福建道监察御史[1],劾奏司礼太监张佐巡按福建,奏罢镇守太监赵诚,及奏革市舶等,有能谏名。

徐存斋于诸生中,召入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諌名,出为苏州知府。[2]

嘉靖五年(1526年)夏,以御史巡抚福建,渡钱塘,在浙江会见王守仁。守仁卒,豹闻讣为位哭。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出为苏州府知府,时王守仁已卒四年。聂豹见钱德洪王畿,以二人为证,具香案,进拜王守仁为师,称王氏门人。次年,丁父忧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丁母忧,家居十年。

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松江府知府[3]。以荐起平阳知府,训练乡勇抵御盗乱。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廷议以豹知兵,以给事中刘绘、大学士严嵩等荐,升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备兵潼关。后因权臣夏言所恶,遭逮捕下诏狱,此后落职归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京师蒙古俺答围困,礼部尚书徐阶为当时聂豹任华亭知县时所取之士,遂为之讼冤,言其才可大用。明世宗立即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赴任,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转兵部左侍郎,再次年升为兵部尚书

仇鸾请调宣府大同士兵入卫,聂豹则反对,称两镇部队宜镇守各自,宣府、大同安定后,京师自然安定。仇鸾大怒。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召翁万达兵部尚书,未任即卒,于是以聂豹代任,其奏防秋事宜,并请增筑京师外城,皆报批准。次年,蒙古俺答山西,击溃总兵官李涞部队,掠夺二十日后离去。总督苏祐反以大捷上报,被巡按御史毛鹏检举揭发,奏折下兵部。聂豹则赞同苏祐主张。因以功加太子少保。京师外城修建完成,晋升太子少傅。南北屡奏捷,及类奏诸边功,豹率归功元祐,祭告行赏如初。此后晋升太子太保隆庆元年(1567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少保贞襄[4]

当是时,西北边数遭寇,东南倭又起,羽书日数至。豹本无应变才,而大学士嵩与豹乡里,徐阶亦入政府,故豹甚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为忧。豹卒无所谋画,条奏皆具文,帝渐知其短。会侍郎赵文华陈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请设巡视福建大臣,开海滨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责。豹震慑请罪,复辨增官、开市之非,再下诏谯让。豹愈惶惧,条便宜五事以献。帝意终不怿,降俸二级。顷之,竟以中旨罢,而用杨博代之。归数年卒,年七十七。隆庆初,赠少保,谥贞襄。[5]

更多信息 年份, 年龄 ...
Remove ads

功夫论——归寂

总结
视角

聂豹是王守仁的重要弟子之一,传习心学,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与罗洪先同为阳明后学之“归寂派”。

双江把良知二字拆开,以为未发的良知本体原是寂然不动的,这个知是良的、是超层次的;感于物而有视、听、 言、 动的知,这个已发的知,可能有气质的杂染,是经验层次上的知觉,未必全是良善。所以学者必须通过守寂的工夫,归到那未发的良知寂体,以此未发寂体的良知去主宰已发的知觉。

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应者为心,而遂求心于外也。故学者求道,自其求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9]

同时以为养得本体纯一真实, 自能感通顺应万物的变化:

致良知 者,只养这个纯一未发的本体,本体复则万物备,所谓立天下之大本。 先师云:良知是未发之中,廓然大公的本体,便自能感而遂通,便自能 物来顺应,此是《传习录》中正法眼藏。[2]

王畿“现成良知”之失,认为其是违背师说:

误以知觉为良知,无故为霸学张一赤帜,与边见外修何异, 而自畔其师说远矣。[2]

而后双江在入狱期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提出“归寂”说,此时他已年逾”六旬,这与他“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 ”[5]有所变化。因此,此说一出,便遭王学同门(如王畿黄宏纲陈九川邹守益刘文敏)群起非难,邹守益更是指出,从“寂处、体处”用功夫,以“感应、运用处”为效验,是倚于内,而将心体为二,[10]是“脱略事为,类于禅悟”是“违背师门”。只有罗洪先会在为即将入狱的聂豹送行时,为其“主 于寂”的“翛然、 夷然、 渊然”的气象所折服[11]

先生之学,狱中闲久静极,忽见此心真体,光明莹彻,万物皆备。乃喜曰:“此未发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从此出矣。”及出,与来学立静坐法,使之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是时同门为良知之学者,以为“未发即在已发之中,盖发而未尝发,故未发之功却在发上用,先天之功却在后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说者有三:其一谓“道不可须臾离也”,今曰“动处无功”,是离之也。其一谓“道无分于动静也”,今日“工夫只是主静”,是二之也。其一谓“心事合一,心体事而无不在”,今日“感应流行,著不得力”,是脱略事为,类于禅悟也。王龙溪、黄洛村、陈明水、邹东廓、刘两峯各致难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罗念菴深相契合,谓“双江所言,真是霹雷手段,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庄大道,更无可疑。”两峯晚乃信之曰:“双江之言是也。”...... 阳明自江右以后,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黙坐澄心为学的,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已。有未发之中,始能有中节之和,其后学者有喜静厌动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而曰良知是未发之中,则犹之乎前说也。先生亦何背乎师门?乃当时群起而难之哉![9]

事实上,双江“归寂说”与王守仁的“良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归寂说”始终是“一本先师之教”的,若硬要说二者之异,便是在于致良知的方法和途径。[10]王门为良知之学者认为“未发即在已发之中”、“道无分于动静”、“心事合一”;双江是外事求心,舍动以求静,离已发以求未发,从“寂静”、“未发”中体会良知。

Remove ads

著作

《双江集》18卷

《双江先生文集》14卷(卷14为《困辨录》8卷)

《聂贞襄集》

〈答王龙溪〉

轶事

曾与同榜进士、上海县知县郑洛书作戏对: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12]

家族

曾祖聂汝琏。祖父聂日聪。父聂玉治。母邹氏。具庆下。兄聂洪。侄聂静(嘉靖十四年进士)。

注释

延伸阅读

Loading content...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