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音中国国语运动中,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的汉语标准音。该音系基于传统的中州韵白话文,后被新国音官话白话文取代[1]

Quick Facts 老国音, 母语国家和地区 ...
老国音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母语使用人数
不详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中国(1913-1932)
管理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Close

历史

1913年,读音统一会经由投票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1]

产生

维新运动兴起的同时,中国的语文界也兴起了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通过语文学界有识之士二十多年的拼搏努力,制定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时机成熟。审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核定汉语的语素,采定拼音字母的全国“读音统一会”,终于在1913年2月1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选举吴敬恒为议长,王照为副议长,会员80人,除了各省选派的代表,绝大多数是在切音字运动和国语运动中卓有成绩的杰出语文学者。会议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然后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则取得共识,做出决定。

会议的第一步是审定国音(法定标准音),依清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作为审音字类,每省为一表决权,各省交注音单,由记音员逐一比较,以最多数为会上审定的读音。该参考韵书是韵白体系,在众多读书音、戏剧中有一定影响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的全民代表性。经过一个多月,共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包函声韵调)。

第二步是核定音素,每个字的标准读音确定了,核定音素就容易了。以清代的《字母切韵要法》为依据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的十个浊音字母去掉,再把知、照两组字母合并,就得到二十四个声母;从十二撮里得出了十二个韵母;从正、副韵和合口正、副韵里得出齐齿ㄧ、合口ㄨ、撮口ㄩ三个介音(开口无介音)。这样就核定了汉语的三十九个音素。第三步就是采定注音字母。采定字母争论很大,许多会员各有方案,归纳可分三派:偏旁派、符号派和罗马字母派。各执已见,互不相让。最后通过了鲁迅浙江会员许寿裳等人的提案,把会议用的记音符号(主要是章炳麟的《纽文韵文》)作为正式字母。以后调整了排列次序,又增加了一个ㄜ韵母,成为四十个字母。即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这套字母就是“老国音”字母。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国音”字母(注音符号),1919年出版了《国音字典》。

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以新国音为标准的《国音常用字汇》,取代了以老国音为标准的《国音字典》地位。

音系

声母

北京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微母[v](ㄪ )、疑母洪音[ŋ](ㄫ)和细音[ɲ](ㄬ),区分尖团音(如区分“”、“”),保留入声(采用南京话的入声形式)。

More information 唇音, 舌尖中音 ...
声母排列顺序
唇音 舌尖中音 舌根音 舌面音 卷舌音 舌尖前音
b p m f v d t n l g k ng h j q gn x zh ch sh r z c s
Close

韵母

More information ㄧ, ㄨ ...
韵母列表排列顺序
[i] [u] [y] [a] [ǫ]
[ɔ]
[ɤ] [ɛ] [aɪ] [eɪ] [ɑʊ] [oʊ] [an] [ən] [ɑŋ] [əŋ] [əɻ]
[ɐɻ]
Close
More information ㄧㄚ, ㄧㄛ ...
结合韵母
ㄧㄚ ㄧㄛ ㄧㄝ ㄧㄞ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ia] [iǫ]
[iɔ]
[iɛ] [iaɪ] [iɑʊ] [iǫʊ] [iɛn] [in] [iɑŋ] [iŋ]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ua] [uǫ]
[uɔ]
[uaɪ] [ueɪ] [uan] [uən] [uɑŋ] [uɤŋ]
[ʊŋ]
ㄩㄛ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yǫ]
[yɔ]
[yœ̜] [yœ̜n] [yn] [iʊŋ]
Close

声调

老国音有五个声调,就是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五声并无规定调值。老国音声调与古代韵书声调有对应,虽有个别字例外。两者关系如下:

More information 韵书声母, 声调 ...
韵书声母 声调
见、溪、端、透、知、彻、帮、滂、非、敷、精、清、心、照、穿、审、影、晓母清音字 平声字读阴平,上去入声不变。
疑、泥、娘、明、微、喻、匣、来、日母浊音字 平声字读阳平,上去入声不变。
群、定、澄、并、奉、从、邪、床、禅母浊音字 平声字读阳平,上声字读去声,去入声不变。
Close

1920 年王璞在上海制成了《中华国音留声机片》,阴、阳、上、去声均从北京音,入声读得比北京的去声短一点。1921 年赵元任在美国制成了《国语留声机片》,阴、阳、上、去声也是均依北京音,只是入声以南京音为标准。[2]金陵马汉裔编辑的《国音学生字典》以文字形容说:“阳平声浪高而扬,上声声浪强而曲,去声声浪远而坠,入声声浪急而促,阴平声浪轻而平。”[3]

注音

使用竖写注音符号标注发音。五声调中,阴平不标号,阳平、上、去、入声,分别在注音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方加一小点表示,称之四声点声法。例如:

Thumb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决定取消四声点声法,改为在韵母右上端加标声调符号:阴平“ˉ”(可不标)、阳平“ˊ”、上“ˇ”、去“ˋ”和入“˙”五种符号,例如:ㄏㄞˇ ㄋㄚ˙ ㄅㄜ˙ ㄔㄨㄢ ,除入声外和现今的注音符号标记法相同。后采用新国音后,将˙符号由标记入声改为标记轻声,改为标注在字音的上头(直书)或横头(直书),例如:˙ㄅㄚ(表示轻声),ㄅㄚ˙(表示入声)。

推行

限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和认识,未能很好地推广,后被新国音(纯粹的北京音系,即现在的普通话国语音系)取代。

现况

老国音仅存在于老电影台词及部分留声机片中,而传统中国戏剧的舞台语言“韵白”虽与之发音相近,但多承袭自“中原音韵”。例如,粤剧至今仍有古腔“中州音念白[4],京剧则有上口字音等。

老国音与北京音对照表

1921年曾出版过《国音京音对照表》,以列举老国音(国音)与北京音(京音)不同的读音。

下表列出该书中部份读音不同的汉字[5][6],注意北京音并不代表现行读音,部分汉字的读音在北京音与现行标准汉语中的读音仍有不同。

原表并无汉语拼音,拼音为方便不熟悉注音人士而添加。其中“老国音”、“北京读书音”以及“北京俗音”中的拼音为体现标准汉语中不存在的读音与组合,与现行汉语拼音略有不同,其中在词头的ng表示“ㄫ”,gn表示注音“ㄬ”,ê表示“ㄝ”,在词尾的h表示入声。另外为区分歧义,ㄝ不会像现行方案中简化为e而与ㄜ混淆;ㄩ只会以ü(或者在零声母时作yu)形式出现,而不会像现行拼音在部分时候简化为u而引发歧义。其他与现行汉语拼音相同。此对照仅供参考,若有歧义则以注音为准。而“今国语音”则采用现行拼音方案。

下表注音以˙指代入声。新国音注音将此符号改用于轻声。

More information 例字, 老国音 ...
例字 老国音 北京读书音 北京俗音 国语[7]
ㄫㄛˊ(ngó) ㄜˊ(é) ㄜˊ(é)
ㄫㄡˇ(ngǒu) ㄡˇ(ǒu) ㄡˇ(ǒu)
ㄘㄩㄢˊ(cüán) ㄑㄩㄢˊ(qüán) ㄑㄩㄢˊ(qüán)
ㄌㄨ˙(luh) ㄌㄧㄡˋ(liù) ㄌㄧㄡˋ(liù)

ㄌㄨˋ(lù)

  • ㄓㄛ˙(zhoh)
  • ㄕㄝ˙(shêh)
ㄕㄨㄛ˙(shuoh) ㄕㄠˊ(sháo) ㄕㄠˊ(sháo)
ㄓㄨㄛˊ(zhuó)
ㄕㄨㄛˋ(shuò)
ㄑㄧㄛ˙(qioh) ㄑㄩㄛ˙(qüoh) ㄑㄩㄝ˙(qüêh) ㄑㄩㄝˋ(què)
ㄗㄧㄛ˙(zioh) ㄐㄩㄝ˙(jüêh) ㄐㄧㄠˊ(jiáo) ㄐㄩㄝˊ(jué)
ㄐㄧㄠˊ(jiáo)
ㄐㄧㄠˋ(jiào)
ㄙㄧㄥˋ(sìng) ㄒㄧㄥˋ(xìng) ㄒㄧㄥˋ(xìng)
ㄒㄧㄛ˙(xioh) ㄒㄩㄝ˙(xüêh) ㄒㄧㄠˊ(xiáo) ㄒㄩㄝˊ(xué)
ㄓㄜ˙(zheh) ㄓㄞˊ(zhái) ㄓㄞˊ(zhái)
ㄓㄜˋ(zhè)
ㄩㄥˊ(yúng) ㄖㄨㄥˊ(róng) ㄖㄨㄥˊ(róng)
ㄈㄨㄥ(fōng) ㄈㄥ(fēng) ㄈㄥ(fēng)
ㄙㄧㄠˇ(siǎo) ㄒㄧㄠˇ(xiǎo) ㄒㄧㄠˇ(xiǎo)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ㄝˋ(jiề) ㄐㄧㄝˋ(jiề)
ㄧㄛ˙(yoh) ㄩㄝ˙(yuêh) ㄩㄝˋ(yuè)
ㄫㄢˋ(ngàn) ㄢˋ(àn) ㄢˋ(àn)
ㄗㄛˇ(zǒ) ㄗㄨㄛˇ(zuǒ) ㄗㄨㄛˇ(zuǒ)
ㄇㄛ˙(moh) ㄇㄨ˙(muh) ㄇㄨˋ(mù)
ㄇㄛˋ(mò)
  • ㄉㄨˋ(dù)
  • ㄉㄛ˙(doh)
ㄉㄨˋ(dù)
ㄉㄨㄛˋ(duò)
ㄌㄨㄥˋ(lòng) ㄋㄥˋ(nèng) ㄋㄨㄥˋ(nòng)
ㄌㄨㄥˋ(lòng)
ㄗㄛ˙(zoh) ㄗㄨㄛ˙(zuoh) ㄗㄨㄛˊ(zuó)
ㄕㄣ(shēn) ㄙㄣ(sēn) ㄙㄣ(sēn)
ㄩㄥˊ(yúng) ㄖㄨㄥˊ(róng) ㄖㄨㄥˊ(róng)
ㄨ˙(wuh) ㄨㄛ˙(woh) ㄨㄛˋ(wò)
ㄨˋ(wù)
  • ㄧ˙(yih)
  • ㄕ˙(shih)
ㄧㄝ˙(yêh) ㄧㄝˋ(yè)
ㄧˋ(yì)
ㄌㄨㄟˋ(luì) ㄌㄟˋ(lèi) ㄌㄟˋ(lèi)
ㄑㄧ(qī) ㄒㄧ(xī) ㄒㄧ(xī)
ㄑㄧ(qī)
ㄕㄨㄟˋ(shuì) ㄖㄨㄟˋ(ruì) ㄖㄨㄟˋ(ruì)
ㄅㄜ˙(beh) ㄅㄜ˙(beh) ㄅㄞˊ(bái) ㄅㄞˊ(bái)
ㄅㄛˊ(bó)
ㄓㄝˇ(zhê̌) ㄓㄛˇ(zhǒ) ㄓㄜˇ(zhě)
ㄕㄝ˙(shêh) ㄕㄛˊ(shó) ㄕㄜˊ(shé)
ㄕㄨ(shū) ㄕㄨ(shū) ㄙㄨ(sū) ㄕㄨ(shū)
ㄙㄨ(sū)
ㄬㄧㄛ˙(gnioh) ㄬㄩㄝ˙(gnüêh) ㄋㄩㄝˋ(nüè)
ㄐㄧㄛ˙(jioh) ㄐㄩㄝ˙(jüêh) ㄐㄧㄠˇ(jiǎo) ㄐㄧㄠˇ(jiǎo)
ㄐㄩㄝˊ(jué)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ㄝˋ(jiề) ㄐㄧㄝˋ(jiề)
ㄏㄜ˙(heh) ㄏㄟ(hēi) ㄏㄟ(hēi)
ㄏㄜˋ(hè)
ㄏㄟˇ(hěi)
ㄗㄜ˙(zeh) ㄓㄧㄜ˙(zhieh) ㄗㄜˋ(zè)
ㄌㄩㄝ˙(lüêh) ㄌㄧㄝ˙(liêh) ㄌㄧㄝˋ(liè)
ㄕㄜ˙(sheh) ㄙㄜ˙(seh) ㄙㄜˋ(sè)
Close

在《国音京音对照表》里北京俗音存在大量入声。除了读书音有可能保留入声外,其他的研究多记载当时北京俗音早已失去入声,包含王璞自身的著作《京音字汇》也未列出入声,但王璞在此书北京音记载入声的来源及缘由已难以考据,只能从其他依据去猜测。学者徐芳敏认为王璞似乎有意创造了入声[8]

而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页 102 中所述:“王璞在上海发音之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则阴阳上去都全依北京,入声就把北京的去声读得短一点儿……”,有可能此处的北京俗音入声只是短促版的北京俗音去声[9]。此处的北京俗音也有可能是少数北京士大夫阶层使用的北京雅言音,跟绝大多数的一般北京大众使用的北京土音不同。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