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绥远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綏遠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绥远省,简称,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省,塞北四省之一,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

事实速览 绥远省, 国家 ...

国共内战末期该地的国民党省政府和平转移至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废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呼包鄂”一带。

Remove ads

省名由来

清朝时绥远属漠南蒙古,因设有绥远城将军驻守此地,故名。1928年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省(蒙古语ᠰᠦᠶᠶᠤᠸᠠᠨ
ᠮᠣᠵᠢ
)。

管辖范围

Thumb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绥远省地图

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大部(化德县商都县除外)。邻国为蒙古(1946年后被中国承认),东接察哈尔省山西省,西界宁夏省,南接陕西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按其主张的全省土地面积为32万9,397.19平方公里。

地理

全省以高原为主体,可分三部分:

北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富含矿藏,著名的矿都白云鄂博即位于此。中部有黄河贯通而过,形成河套地区,分“前套”跟“后套”,是精华区,包头归绥等大城市多在此区。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为主体,成吉思汗陵位在此区。

人口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统计为216万6,513人,下半年统计为222万9,945人。

历史沿革

清朝时绥远属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设有绥远将军驻守此地,故名“绥远”。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归化城厅。雍正三年(1725年)拨归化厅由朔平府管辖。乾隆元年(1736年),增设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三厅。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绥远城。乾隆六年(1741年),再设萨拉齐厅,连同上述四厅都划归新置的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简称归绥道)管辖。乾隆十年(1745年),大同府八旗察哈尔右翼设丰镇厅朔平府也在察哈尔右翼设宁远厅(今凉城)。光绪十年(1884年),这两厅拨划给归绥道管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归化城厅分支出武川厅萨拉齐厅分支出五原厅东胜厅,增设兴和、陶林厅。以上诸厅合称“口外十二厅”,隶属于山西的归绥道,是山西巡抚的管辖区域。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网罗人才,对参加辛亥革命的第20镇统制张绍曾并不放心,仅给他一个混成营的卫队,派任绥远将军(不再称绥远城将军)。张绍曾于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十四日(壬子年九月十九日)莅任视事。1913年山西都督阎锡山在绥远废厅改县,厅同知称县知事,撤归绥道改为归绥观察使衙门。张绍曾受阎锡山的扩张和牵制,于是积极策划晋绥分治。1913年1月14日,张绍曾利用民国政府准备选举众议院议员,在归绥中学校“借各县初选当选人群集归绥的机会,组织了一个‘归(化)绥(远)乌(兰察布)伊(克昭)联合会’,作为官民商量地方事务的集议机关”,试图实行晋绥分治建省。[1]北洋政府颁布“兹于(1913年)十一月十三日经国务会议议决应将口外十二县并乌昭两盟划归(归绥)将军管辖与晋省划清权限,以专责成。”从此绥远脱离了山西省的行政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便大力推行民政统治制度,分别在内蒙古划置3个特别区(热河、察哈尔、绥远),绥远特别区与山西分治。除丰镇、宁远、兴和、陶林等绥东四县划给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外,归(绥)、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八县,及归化城土默特左二旗,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两盟十三旗,统归绥远将军管辖。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公布《都统府官制》,绥远将军改称绥远都统,设绥远道(归绥道改称),“各该道尹治理民政,兼受蒙旗事务,以专责成”。

针对外蒙古独立,绥远将军张绍曾按照袁世凯制定的“先稳定内蒙各旗,再解决外蒙问题”的决策,用武力把乌、伊两盟盟长请到归化城,召开了“西盟会议”,取得了“联合东蒙,反对库伦”的共识。并把绥远城八旗满兵,土默特蒙古兵,原归绥道的后路巡防队,及添练巡防队、垦务巡防队和他带来的混成卫队营,合编为绥远第一、第二两个混成旅,任将军署参谋长朱泮藻兼晋北(防蒙)中路司令,统一指挥该两旅并与驰防包头的晋北(防蒙)西路军司令孔庚,驻大同的晋北(防蒙)东路军司令陈希义(晋北镇守使)各部。1913年年初,刚刚成立的外蒙古政权派五路军进入内蒙古,与驻扎于内蒙古的民国军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战争,其目的是以武力驱赶民国军队,将内蒙古统一于外蒙古博克多汗大蒙古国,史称“牛年之乱”,民国三年(1914年)7月北洋军取得了全线胜利,外蒙古军队失利撤出内蒙古。[2]

1914年2月,袁世凯把张绍曾调回大总统府供职,实际是软禁。改派其亲信潘榘楹接任绥远都统。绥远地区成为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地盘。潘榘楹以北洋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身份,率北洋陆军第二十师于民国三年二月十二日接印视事,主政绥远二年零八个月。1917年7月1日张勋在京拥立溥仪复辟,任命王丕焕署理绥远都统。王丕焕通电“率同归绥道尹申葆亨绥西镇守使褚恩荣暨文武各员望阙叩头,仰答鸿庥,伏乞皇上圣鉴”。7月12日,段祺瑞马厂誓师”,推翻了张勋,王丕焕捐款潜逃。归绥道尹申葆亨署理绥远都统1个月。1917年8月段祺瑞派陆军第一师师长蔡成勋率全师来绥远查办附逆案,并接任绥远都统,8月10日接印视事;成立绥远平市官钱局,并自兼董事长;镇压了五英雄起义,驱逐了绥远骑兵游击旅,仍旧大种鸦片。

1920年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帮助下起兵击溃段祺瑞,直系重掌北京政权,调蔡成勋甘肃督军。1920年12月曹锟另派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被任命为绥远都统。但马顾虑重重,迟迟不敢到任。民国十年(1921年)京绥铁路修到归化城。1921年春末,由于绥远绅商表示欢迎,马福祥妥协,由马福祥之侄子马鸿宾代理宁夏护军使,马福祥率其子马鸿逵带昭武军所部到绥远赴任。民国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主持北京政局。马福祥通电拥护冯,由当初所属的直系转投冯玉祥所率第3路军。段祺瑞扶上台临时执政,任命冯系李鸣钟为绥远都统,调马福祥为西北边防会办,明升暗降,马福祥就任新职。

1925年1月李鸣钟到任。1926年1月李鸣钟调到天津前线指挥战事,绥远都统一职由蒋鸿遇代理。1926年夏冯玉祥国民军战败西走,阎锡山委任商震为绥远都统,1926年9月接印视事。1927年9月商震离绥,阎锡山令晋军骑五师师长满泰兼后方司令,维持缓远治安,不及月余,因代行绥远都统日常工作的冯曦借故跑回山西,地方绅商担心晋军骑四师王英和独立旅陈得胜等部进城扰乱市面,请他率领李根车旅进驻归绥。旋又拥他为护理都统印,并电请阎锡山备案。战局变化,1927年11月奉军师长郭希鹏挺进归绥城郊,满泰奉领归绥商会人员,把他迎入都统署,捧上绥远都统印后,即率李根车回防包头。郭希鹏把各县知事都换成东北人,除任郭象伋为教育厅长外,各厅厅长、归绥道尹无不更动,都统署的新领导班子,更是清一色的东北人,并以刘震东为绥远警备司令,“有党皆杀”,绥远的国民党人除跑到山西者外,都回农村家中或亲朋家中躲藏起来。张作霖又改派汲金纯接任绥远都统,带白子文一个旅的兵力,于1928年2月到职,统治绥远两个多月。二次北伐战争张作霖失败,于1928年6月3日全部撤出关外。1928年6月商震在保定组织河北省政府,让他的同乡师长李培基代行绥远都统。李培基遵照阎锡山的指示整军施政,仍任冯曦为建设厅长,仇曾诒为财政厅长,祁志厚为教育厅长。裁撤归绥道尹公署和包头镇守使署,任原道尹陈宾寅为民政厅长。夺去满泰的兵权,调为土默特旗总管。任卜兆瑞为归绥警察局长。对绥远地方部队展开了全面的、大刀阔斧的整顿。阎锡山把晋军改称晋绥军,缩编奉军第三十军为晋绥军的一个骑兵旅,留李银车为旅长,拨归晋绥军骑兵第二师郭凤山节制。第三十一军缩编为晋绥军骑兵第四师,仍以王英为师长。使几千名编余官兵,一下流散在社会上,激发了绥远土匪再次发展。

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置绥远省,原归化城城区、绥远城城区合称归绥市,为旗、县、市并存的开始。同时,把绥东五县划归绥远省,并先后增设包头临河安北固阳沃野五县(设治局)。1928年9月,阎锡山同时任命商震为河北省主席,李培基为绥远省主席。后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倒蒋,徐永昌改任河北省主席,商震改任山西省主席,李培基再次来绥远主政。

1931年8月,傅作义任绥远省主席。1932年阎锡山制定“山西省政府十年规划”,要工业山西,农业绥远,特别让绥远要比过去大种鸦片,用罚款禁烟的手段征收烟税,并令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出兵把蒋介石委任的义勇军总司令王英驱逐出其长期占据的后套,没收了王英在后套从其父王同春手里继承的大量土地、渠道;把晋绥军编余的官兵组成屯垦队和军官屯垦队。

1933年热河被日军侵占后,向察北与绥远蚕食逼进。1936年春关东军指派“蒙古军”占领了察北六县后,又收罗于志谦王道一王英等组成边防自治军、西北防共自治军、大汉义军,以察北地区红格尔图百灵庙为据点,企图侵占绥远。德穆楚克栋鲁普于1936年11月5日向傅发来宣战通电,傅于8日复电斥其投敌卖国。11月15日,傅作义指挥彭毓斌骑兵师、董其武向红格尔图发起猛攻,战至18日上午,敌伪溃败,收复了红格尔图。傅即乘胜再进,立调孙长胜孙兰峰两旅向百灵庙进兵,于23日夜发起猛攻,激战至24日上午九时,守敌大部被歼,取得百灵庙大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傅作义部开往前线作战,令民政厅长兼归绥市警察局长和国民兵司令袁庆曾代理省主席。但赵承绶也率骑兵部队到来,自称接任绥远省主席,布告安民。日军于1937年10月14日攻占归绥,扶植德王。1938年秋冬之交,傅作义出席了蒋介石在陕西武功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回军后套,并组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1939年3月傅作义由河曲率部经伊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回到绥远省河套地区。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改归绥为“厚和浩特”特别市。

抗战时期,绥远省主席傅作义部总计约有三万多人,能参战者不到两万人,分驻五原、临河、陕坝、乌不浪口、西山咀、蓿荄滩、马七渡口各地区及游击于归绥县以西一带。五原大捷后,傅作义在后套立脚已稳,蒋介石给他增编暂三军和骑四军的番号,提升孙兰峰和董其武为军长。傅把绥远的沃野设治局撤销,承认了马福祥霸占陶葫芦滩为该省陶乐县的合法地位,另设达拉特旗组训处和桃力民办事处,作为设县的先代机构。同时,在整顿了后套的金融以后,把副司令长官部分设在银川、兰州、天水、西安、重庆的办事处连成一条线,作为中转站,用汽车队往返经商,王国英专司其事。1941年秋,傅作义实行新县制,把后套五原、临河两县及安北设治局划为安北、晏江、狼山、米仓、临河、五原六个县,取消了区一级政权,由省政府直接任免乡长。当时后套人口28万人(包括军、政干部、家属及蒙民7648人),十五岁至四十五岁适龄壮丁为4万8千人。先后训练四期共3万6千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恢复了“七七事变”前的县政区划。并恢复“归绥”旧称。

1949年1月,在北平和平解放后,绥远省成为国民党于华北最后一个统治的省份。随后,中共方与傅作义董其武等人商讨和平解放绥远的方法。期间,绥远处于未解放区及解放军化,但又继续以中华民国名号管治的模棱两可状态,因此中共不便提供财政支援。而广州民国政府则削减对绥的粮饷,但依然争取绥远。1949年3月,成立绥远问题协商委员会, 4月1日傅方提出《绥远问题协定草案》,提出以暂维现状为原则。最终,双方决定以维持现状形式管治绥远。[3]

1949年8月,徐永昌飞绥西陕坝,与董其武联络。同年8月末,傅作义离开北平返绥,位于广州的李宗仁白崇禧表明继续争取傅作义。同年9月17日,徐永昌、马鸿宾一行飞抵包头与傅、董会面。傅在会上询问广州的军事情势是否仍然有望,在得悉穗方争取美援无望后,他亦没有答应徐永昌希望绥军西撤的请求。[3]通电宣布绥远起义前夕,傅向徐表出“与共党联合,以求生存”的原则,并向蒋中正提交最后的全面献策,研判待明年春荒有望动摇共产党统治,提出各种军事,以及重建国民党的策略。[3]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及党政军要员通电宣布归顺中共,即九·一九起义。中共解放军和平占领绥远省全境。中华民国的绥远省政府至此彻底消亡。1954年3月,撤销绥远省建制,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道制

绥远道
民国三年(1914年)7月置,为边要缺,一等,驻归绥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归绥、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等县。后分别增领固阳、包头(以上后均改置县)、大佘太、临河4设治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县、市、局

民国二年(1913年)置绥远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置绥远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辖有3市、20县、18旗、4行政督察区

更多信息 绥远省, 行政督察区及盟部 ...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设3行政督察区。抗战结束后,改划为4区,归绥县市由省府直辖,中华民国行政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

绥远省政府直辖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领包头1市。抗战结束后,第一区归绥县划为省政府直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核准归绥市设市,计辖1市1县。
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专署驻归绥县,辖归绥、武川、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6县。抗战结束后,绥县县划属省政府直辖;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3县划属新组建的第三区,自旧第三区划入包头、固阳2县,原省政府直辖的包头市划属本区,计辖1市4县,专署改驻武川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专署驻丰镇县,辖丰镇、集宁、凉城、兴和、陶林5县。抗战结束后,专署改驻集宁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
抗战结束后,以第一区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3县及旧第三区东胜县组成新“绥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计辖4县,专署驻东胜县。
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置“绥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五原县,辖五原、临河、包头、固阳、东胜5县及安北设治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增领米仓县;4月改安北设治局为县,增领狼山、晏江2设治局(后均升为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增领陕坝市。抗战结束后,改称“绥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包头、固阳2县划属第一区,东胜划属新第三区,计辖1市6县,专署改驻陕坝市。

行政区划年表

更多信息 西元, 民国纪元 ...
Remove ads

政府

省会

治归绥县,抗战时期一度迁往临河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因析临河县陕坝地区置陕坝市而改为此地。抗战结束后迁回归绥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设置归绥市,省会改为此地。

构成

民国元年(1912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朝制度,设绥远城将军,并将原清朝绥远城将军衙门改为绥远将军府。民国3年(1914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设绥远特别行政区,与山西正式分治。同年7月,绥远城将军改为绥远都统,绥远将军府改称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署。此“绥远特别行政区”即后来成立的绥远省之前身。[22]

历任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绥远城将军
  • 堃岫(1910年10月8日-1912年10月12日)
  • 张绍曾(署)(1912年10月12日-1914年4月)
  • 潘榘楹(署)(1914年4月21日-1914年7月6日)
绥远都统
绥远省政府主席
  • 徐永昌 (1928年10月20日-1929年8月底调任河北省政府主席)
  • 李培基 (1929年8月24日-1931年8月免职)
  • 商震(代理)(1931年8月19日-1931年10月)
  • 傅作义 (1931年10月代理,1931年12月28日正式-1932年12月)
  • 冯曦(代理1932年12月- )
  • 傅作义 (-1946年10月)
  • 董其武 (1946年10月-1949年9月) 投降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